咱们先别急着谈技法,那些“如何画眼睛”“透视入门”的书,满坑满谷,你自己去淘。我想聊的,是那些能一巴掌把你扇醒,或者温柔地给你递上一把钥匙,让你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书。是那些能滋养你审美、重塑你观看方式的书。
首当其冲,必须是莫莉·班(Molly Bang)的《图像,叙事,与想象力》(Picture This: How Pictures Work)。这本书薄得像本练习册,内容却重得像块碑。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整个人是被击穿的状态。一个红色三角,为什么就让你心头一紧?一个蓝色圆圈,又凭什么带来安宁?这本书,没跟你扯什么高深理论,它就把这些最原始的视觉语言,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你。它用最简单的剪纸图形,一步步推演,告诉你画面里每一个元素的位置、大小、颜色,是如何不动声色地操纵着观众的情绪。看完之后,你再也没法“正常”地看任何一张画了。你会开始分析,开始拆解,开始理解画面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这本书,是根基,是内功心法。不管你是画画的还是看画的,都该把它放在枕边。

然后呢,我们得聊聊一个怪物。陈志勇(Shaun Tan),这家伙,是个魔法师,不是插画家。他的《抵岸》(The Arrival),你必须拥有实体书。别去看电子版,求你了。这本书的价值,一半在于它那沉甸甸的、仿佛能闻到旧时光味道的纸张。全书没有一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关于移民、关于孤独、关于希望的,无比宏大又无比细腻的故事。
你翻开它,就像打开一个积满灰尘的旧相册。每一页都是用铅笔精心绘制的、带着颗粒感和温度的画面。他画的那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那些奇怪的生物、看不懂的文字,那种初来乍到的茫然、隔绝和笨拙,简直就是通感的极致。你不是在“看”故事,你是在“经历”这个故事。陈志勇用他的画笔,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无声胜有声”,什么叫真正的图像叙事。这本书会让你明白,插画的力量,远远不止于“好看”。它可以抵达文字无法触及的灵魂深处。
如果说前面那些是喂饱眼睛的大餐,那接下来这本,就是调整你大脑频率的开关。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我知道,我知道,这本书听起来有点“学术”,有点“理论”。但相信我,它比你看十本技法书都有用。它会颠覆你对“观看”这件事本身的理解。为什么博物馆里的裸女画被奉为经典,而广告里的性感女郎却可能让你觉得不适?图像是如何被权力、被商业、被历史所利用和塑造的?伯格用最平实的语言,像个循循善诱的老朋友,带你做了一次彻底的视觉文化扫盲。对于一个插画师来说,这太重要了。你不是在一个真空里画画,你的每一笔都处在巨大的文化语境里。理解了这一点,你的画才不会是漂浮的、空洞的糖水片,它才会有根,有态度,有批判性的思考。
聊点轻松的,能直接点燃你创作欲的。我书架上有一整排Nobrow Press和Gestalten出版的书。这两个出版社,简直就是当代插画和设计的风向标。他们的选书品味毒辣到不行。你随便买一本,比如 Gestalten 的《The Illustrator》系列,或者 Nobrow 的任何一本漫画或画集,都能让你得到一次酣畅淋漓的灵感淋浴。它们的好处在于“体系化”。你能看到当下最活跃、最大胆的插画师们在玩些什么花样,他们的风格、媒介、思考方式。这比你在社交媒体上零散地刷图要有效得多。你能感受到一种“潮流”和“生态”,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我经常在画不下去的时候,就去翻这些书,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激活。看到这么多人在用这么有趣的方式表达,你就会觉得,啊,我也可以再大胆一点,再好玩一点。
再往私人一点的领域走,我想提一个名字:樋口裕子(Higuchi Yuko)。这是一个让你看一眼就中毒的日本女画家。她的画,怎么形容呢,就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暗黑童话版。猫、蘑菇、少女、章鱼触手……各种元素被她用一种极其复古、极其华丽繁复的笔触编织在一起。细节密密麻麻,却乱中有序,带着一种诡异又迷人的美感。她的画集,比如《MUSEUM》或者《BABEL》,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她会告诉你,原来插画可以精致到这种令人发指的程度。她的作品不是给你讲一个清晰的故事,而是把你拽进一个氛围里。那种甜美、危险又有点神经质的氛围。看她的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激励。它会让你对“线条”和“细节”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
最后,我想留一个位置给那些“不像插画书”的插画书。比如,托芙·杨松(Tove Jansson)的《姆明》系列小说原著。对,是小说,但你一定要去找那些带她自己插图的版本。托芙·杨松首先是个画家,其次才是作家。她用简单的钢笔线条画出的姆明谷,那种北欧独有的、带着点点忧伤的宁静和旷远,是任何动画片都无法百分百还原的。她的插画和她的文字,是互相成就、无法分割的。那些小小的、藏在文字间的插图,不是文字的“翻译”,而是情绪的“放大器”,是氛围的营造者。看她的书,你会学到一种更高级的技巧:克制。不是所有东西都要画满,不是所有情绪都要大声喊出来。有时候,几根简单的线条,一片留白,反而比复杂的画面更有力量。它教会我,插画和文字如何像跳双人舞一样,彼此留有空间,又完美合拍。
我的书架上还有很多,吉米·廖的诗意,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的光影,各种独立杂志,甚至还有建筑速写、植物图鉴……它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喂养我。真正的书单,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一本本啃下来,爱过、恨过、争论过,最后留在你心里的那几本。它们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在你下一次提笔时,悄悄地给你力量。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