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入行那会儿,真是个愣头青,觉得UI不就是画图标、排布局嘛,颜色好看点,动画炫酷点,用户就爱用。结果呢?做的东西用户一脸懵逼,领导摇摇头,自己也感觉使不上劲,像个无头苍蝇。那段日子,真是又迷茫又焦虑,感觉自己卡在一个瓶颈,怎么也突破不了。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有位前辈看我实在可怜,丢给我几本书,说:“别急着画,先学着怎么思考。”
第一本,也是我心里的镇山之宝,那必须是《设计心理学》,唐·诺曼(Don Norman)老爷子的。别误会,这不是一本讲怎么画界面的书,它讲的是人,是认知,是心理。你想啊,我们做UI,最终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用户用得爽,用得明白吗?如果不懂人是怎么感知世界的,不懂他们为啥会犯错,不懂他们怎么形成习惯,那你的设计就像在空中楼阁,漂亮是漂亮,但一碰就碎。诺曼老爷子用一个个小故事,把那些晦涩的心理学概念掰开了揉碎了喂到你嘴里,让你豁然开朗。比如那个“坏掉的门”的例子,简直醍醐灌顶,让你明白归因的重要性。从此,我再看一个界面,就不只是看它的像素,而是会想:用户看到这个,会怎么想?他们会怎么操作?这里是不是有暗示不够明确的地方?这书,你就算不是UI,只要跟人打交道,都该翻翻。它给你打下了一个地基,一个坚实得能让你盖起万丈高楼的地基。

接着,就得说说《Don’t Make Me Think》了,史蒂夫·克鲁格(Steve Krug)这哥们儿,真是个实用主义的典范。跟诺曼那本的哲学深度不同,克鲁格这本书简直就是手把手教你如何不让用户迷路的武林秘籍。他的核心理念就一个:别让用户思考!听起来有点懒惰,实则不然。他的意思是,一个好的界面,应该是直觉的,是不言自明的。你让用户猜,让用户想,那不就是给自己添堵吗?他那句“可用性测试,一个人就好”的说法,简直颠覆了我之前对测试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测试得搞得像个大项目,几十上百人,各种数据表格。结果呢?他告诉你,找一个人,看着他用,看他哪儿卡壳,哪儿不爽,然后去改,效率高得惊人。这本书语言特别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就像一个老哥们儿在跟你传授江湖经验。每次我遇到那种,老板非要加一堆功能,界面复杂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默念:“Don’t make me think!” 这句话简直就是我的咒语。
好,如果你觉得上面两本还不够“专业”,想要一套更系统、更宏大的交互设计理论,那么恭喜你,准备好你的脑子,去啃《About Face 4:交互设计精髓》吧,艾伦·库珀(Alan Cooper)的巨著。这本书可就不是那种轻松读物了,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从目标导向设计的哲学,到各种组件、模式的细致剖析,简直包罗万象。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又有点吃力,因为它太“重”了,里面的概念和术语需要你花时间去消化。但一旦你消化了,你会发现自己对交互设计的理解,直接从“点”提升到了“面”,甚至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教你如何定义用户、如何建立场景、如何设计流程,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美化”。尤其对于那些想从UI转向UX,或者想更深入理解产品逻辑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案头必备。我常常把它当成字典来查,遇到具体的交互难题,翻开来总能找到一些灵感或者解决方案。
再来一本稍微轻量,但同样精炼的,《简约至上》(Simple and Usable),吉尔斯·科尔伯恩(Giles Colborne)的作品。这本书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它不像《About Face》那样追求大而全,而是专注于一个核心思想:如何做减法。在这个功能堆砌、信息爆炸的时代,“少即是多”的哲学显得尤为可贵。它会告诉你,在设计中,哪些东西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只是噪音。比如它讲到的“删除”、“组织”、“隐藏”、“转移”这四种策略,简直就是我的设计四字箴言。每当我面对一个臃肿的界面,或者一个被无数需求搞得支离破碎的产品时,我都会想起这本书,然后尝试运用它的方法论,去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复杂性,让产品重新变得清晰、易用。它能帮你建立起一种克制的审美,让你不再盲目追求花哨。
还有一本,虽然不是纯粹的UI/UX书,但我认为每个设计师都该读读,那就是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的《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别看名字普通,内容可是干货满满。它讲了设计最最基础的四大原则:亲密性(Proximity)、对齐(Alignment)、重复(Repetition)、对比(Contrast)。这四个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平面设计,对于UI设计简直是基石!你界面的排版、信息的分组、元素的层级,无一不建立在这四大原则之上。我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总觉得界面有点“散”,不够“稳”。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是对齐出了问题,亲密性不够。当你掌握了这四个原则,你会发现你的界面瞬间就变得专业、有序了。它就像武功心法,看起来简单,却能让你功力大增。
当然,如果你想更贴近咱们本土的设计实践,我推荐刘津和于江老师的《破茧成蝶》。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国内UX落地的教科书,它结合了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特点和团队协作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很多接地气的解决方案。不像有些国外书籍,理念虽好,但一到国内团队里,总觉得有点“水土不服”。《破茧成蝶》则不然,它从一个完整项目的视角,把用户研究、设计、测试、上线整个流程都讲得清清楚楚,而且里面很多案例都是我们熟悉的本土产品。对于想了解国内互联网公司如何做UX,或者刚毕业、想快速融入工作流程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引路人。它会让你感觉,这些问题,作者都经历过,而且找到了适合我们的解决办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书只是工具,它给你提供的是思路、是方法、是启发。真正能让你成长、让你变强的,永远是实践。读再多书,不撸起袖子干,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把这些书里的智慧,变成你思考的习惯,变成你解决问题的利器,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将他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经验和教训浓缩成的精华,我们能做的,就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所以,别犹豫了,挑一本你觉得有眼缘的,先翻开第一页吧。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觉得无解的困惑,也许答案就藏在书页之间。祝你在UI设计的路上,越走越宽广!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