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这种“影视书单”的推荐,我就头疼。打开一看,清一色,排排坐,《故事》《救猫咪》《电影的语言》,仿佛全世界的影视爱好者都在同一个新手村里打转,拿着这三本“新手圣经”翻来覆去。
不是说它们不好。说真的,你要是完全一张白纸,连分镜头是什么都不知道,那行,从这几本开始,没毛病。《故事》,罗伯特·麦基那老头子,简直是把编剧这件事当成一门玄学、一门宗教在布道。厚得像块砖,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恨不得让你跪下来抄写。它给了你一个宏大的框架,一种“上帝视角”,让你明白一个好故事的骨骼应该是怎样的。但你看完,大概率是更焦虑了,感觉自己永远也写不出那“完美的”故事。

然后是《救猫咪》,布莱克·斯奈德这哥们儿就实际多了。他直接把好莱坞的流水线公式掰开揉碎了喂给你,节拍器、故事板,给你一张地图,告诉你第几分钟主角应该干嘛。对于初学者,这简直是救命稻草。但它的问题也在这里——太公式化了。你按着它的地图走,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不会太差,但闻起来,总有一股工业糖精的味道。
所以,咱们今天不走寻常路。把这些“必读”的书,放在它们该在的位置——工具箱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但别把它们当成信仰。
我想聊聊那些真正能让你脑子里“嗡”一下,感觉被什么东西击中了的书。那种读完之后,你看电影的方式都变了的书。
首先,我必须把这本扔出来——大卫·马梅的《论导演》。
如果你觉得麦基那套太“玄”,像在读经,那马梅这本书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粗暴,有效。通篇没有一句废话,全是短句,像机关枪一样对着你突突。他上来就告诉你:别跟我扯什么人物弧光、内心挣扎,电影就是视听语言。你的工作,就是决定下一个镜头拍什么,怎么拍,然后把它跟上一个镜头剪在一起。就这么简单。
这本书薄得像个宣传手册,但后劲儿极大。它会把你从文学叙事的迷思里拽出来,一脚踹进影像的世界。让你明白,电影的本质不是“讲故事”,而是“展示故事”。读完它,你再去看那些故弄玄虚的文艺片,或者情节拖沓的电视剧,你一眼就能看穿导演在“偷懒”。这本书,是解毒剂,专治各种“想太多”。
接下来说说剪辑。你知道,导演是将军,编剧是参谋,那剪辑师是什么?是上帝。他能在黑暗的小屋里,重新创造时间和空间。
要理解这种“上帝之力”,你绕不开沃尔特·默奇。这位给《教父》《现代启示录》操刀的大神,有两本书,你得一起看。一本是《眨眼之间》,更薄,几乎一个下午就能翻完。它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剪辑?剪辑点应该在哪里?默奇的答案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辨,他告诉你,最好的剪辑点,就在于观众“眨眼”的那一刻,那是思想和情绪的自然断点。
另一本,是《与沃尔特·默奇的对话》。这本书,我的天,简直是个宝藏。它不是一本教科书,它就是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的作者)和默奇两个聪明绝顶的人,在几年时间里的对谈实录。他们从《现代启示录》一个具体的音效,聊到宇宙的诞生;从剪辑的节奏,聊到人类的潜意识。这本书真正牛逼的地方,在于它根本不教你怎么“剪辑”,它在跟你聊,聊一个叫沃尔特·默奇的剪辑大师,如何在黑暗的剪辑室里,面对着成千上万英尺的胶片,像一个哲学家、一个诗人、一个心理医生一样,去思考时间的流动、情绪的起伏和故事的呼吸。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醍醐灌顶。
好了,从“道”的层面,我们回到“术”的层面。
假如你真的想自己拍点东西,或者想非常具体地知道导演在现场是怎么工作的。那我强烈推荐两本。
一本是《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写的。这本书,是很多大学电影专业的教材。对,是教材,但你别怕。它写得极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几乎是手把手地带你做一次全面的拉片。从构图、色彩、光线,到场面调度、音效、表演,它把电影这台精密机器的每一个零件都拆开来给你看。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灌输什么“主义”,它给你的是一套观察和分析电影的工具。看完这本书,你再去看电影,眼睛里就像装了个插件,能看到普通观众看不到的细节和门道。它构建的是你的知识体系。
另一本,是西德尼·吕美特的《拍电影》。如果说大卫·马梅像个冷酷的外科医生,那吕美特就是你家隔壁那个特别会讲故事的导演大爷。他拍过《十二怒汉》《电视台风云》,一辈子都在跟好莱坞的体制周旋。这本书,没有理论,全是故事。从怎么选剧本,到怎么跟大牌演员“斗智斗勇”;从预算超支了怎么办,到后期配乐时遇到的各种狗屁倒灶的破事。他用一种极其真诚、甚至有点絮叨的口气,把拍电影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活儿,背后那些泥泞、汗水和妥协,全都抖落给你看。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和实践智慧。读完你会觉得,导演不是神,他也是个焦头烂额的包工头。
当然,如果你对某个特定领域有执念,那书单还可以无限延长。
比如,你想知道分镜到底怎么画,怎么用镜头讲故事,《以眼杀人》(Shot by Shot)这本书,简直就是分镜圣经,里面全是图,直接告诉你同样一个场景,不同的镜头组合会产生怎样天差地别的效果。它不教你画画,它教你电影思维。
如果你对剧本的对白特别在意,可以去看看《对白》,作者还是罗伯特·麦基。这本书延续了《故事》的风格,把写对白这件事也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虽然还是有点“神神叨叨”,但对于如何让你的角色“说人话”,并且说得漂亮,极有启发。
最后,我想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书,是地图,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但你不能光看地图,忘了走路。推荐再多的书,都不如你自己亲手去做一次“拉片”来得深刻。
找一部你爱到骨子里的电影,别管它经典不经典,获奖没获奖。就因为它让你激动,让你流泪,让你反复看了几十遍。然后,关掉声音看一遍,再只听声音不看画面感受一遍。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按暂停,去数景别,看构图,分析调度。把它的剧本找出来,逐字逐句地读,看每一句台词是如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甚至痛苦。但相信我,当你把一部电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直到看见它最核心的那个内核时,你获得的东西,比读十本书都多。
那个时候,这些书单上的名字,对你来说才不再是一个个需要打卡的任务,它们会变成你的朋友,你的战友。你会在某个具体的实践困境中,突然想起默奇关于“眨眼”的理论,或者马梅那句“别想了,去拍”的咆哮。
到那时,你才真正走进了电影这片广袤的森林,而不是在入口处捧着地图迷茫。所以,别光看书了,去拉片吧。去把你爱的电影,嚼碎了,咽下去。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圣经”。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