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不是用来装点书架的,它们是工具,是武器,甚至可以是毒药。
如果你只是想入门,想找个轻松的入口,那我首推的,永远是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 Ways of Seeing )。

这本书薄得像本宣传册,但后劲儿大得惊人。它没什么艰深的术语,就是用最直白的方式,配上大量的图片,告诉你:你看待艺术、看待图像的方式,是如何被权力、性别、商业逻辑所塑造的。读完它,你再去美术馆,你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幅幅“名画”,而是一场场沉默的权力展演,一个个关于“谁在看、谁被看、谁拥有”的视觉政治现场。它不是教你“理论”,它是直接把一副新的眼镜塞给你,从此你看世界的方式,就回不去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发现自己以前一直是色盲,突然有一天,整个世界在你眼前炸开了。
好了,热身结束。如果你觉得伯格那本不过是开胃小菜,想来点硬核的,那我们得聊聊那帮法国人了。
先说米歇尔·福柯。这家伙是个狠人。他的书,随便哪一本拎出来都能让人喝一壶。但我最想推荐的,不是最厚的,而是最能让你感到“不适”的——《规训与惩罚》( Discipline and Punish )。
你以为权力是高高在上的国王、是颁布法令的机构?福柯会把你这种天真的想法整个掀翻。他会告诉你,不,真正的、现代的权力,是那些渗透在你我日常每一个毛孔里的规训。是学校的时刻表、是工厂的流水线、是医院的病历档案,是考试排名,是一切试图将你“标准化”、“正常化”的微小技术。书里最让人头皮发麻的,就是“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那个模型。一个中心瞭望塔,一圈环形监房,囚犯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监视,于是只能假定自己时刻被监视,从而进行自我审查。
读到这里,你抬头看看办公室的摄像头,刷刷手机里的“健康码”和“大数据行程卡”,再想想社交媒体上那个永远在追求“点赞”和“认同”的自己。是不是,感觉自己就住在那座监狱里?福柯的书,读起来就像是一次成功的密室逃脱,只不过,当你逃出密室,才发现整个世界是个更大的密室。绝望吗?有点。但这种清醒的绝望,是思考的开始。
如果你觉得福柯让你看到了现实的残酷,那么让·鲍德里亚的《拟像与仿真》(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会直接告诉你,可能连“现实”这玩意儿都已经不存在了。
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哲学上的迷幻之旅。鲍德里亚这个老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像个先知一样,预言了我们今天的处境。他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概念:“超真实”(Hyperreality)。什么意思?就是符号、图像、模型,这些“拟像”,已经脱离了它们所指代的现实,甚至反过来取代、定义了现实。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迪士尼乐园。它用一种“想象的”方式,让你相信外面的世界,那个“真实的”洛杉矶,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整个美国社会,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迪士尼式的拟真。
今天,我们活在社交媒体的滤镜里,追逐着被算法推荐的“生活方式”,消费着网红们扮演出来的“真实”。我们是在体验生活,还是在体验一场关于“生活”的盛大仿真?鲍德里亚的书,就像一个红色的药丸(没错,《黑客帝国》的灵感来源之一),吞下去,你会看到代码背后那个光怪陆离、真假莫辨的世界。这本书写得像诗,又像咒语,充满了跳跃和挑衅,读它不需要正襟危坐,你需要的是一点想象力和幽默感。
当然,如果你是个真正的勇士,想挑战理论界的珠穆朗玛峰,那就绕不开吉尔·德勒兹和费利克斯·加塔利的《千高原》( A Thousand Plateaus )。
我得提醒你,不要试图从头到尾线性地去“读懂”它。这本书本身就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颠覆。它没有中心,没有结构,就像它的核心概念“根茎”(Rhizome)一样,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连接到任何一点。它不是一棵树,有着清晰的根、茎、叶;它是一片野草,一片真菌,在地底下疯狂蔓延,彼此勾连。
读《千高原》,感觉不像在读书,更像是在一片陌生的思想丛林里徒步。里面充斥着各种古怪的概念:“无器官的身体”、“战争机器”、“游牧思想”……你会被各种典故、术语和神经质的呓语淹没。但请相信我,只要你扛过去,哪怕只是理解了其中一两个“高原”的风景,你的思维模式就会被格式化。它教你如何用一种流动的、生成的、非线性的方式去思考。它不是给你答案,它是要重组你的大脑CPU。这绝对不是一次舒适的阅读体验,但它可能是一次最彻底的智力探险。
说了这么多“硬”的,来点不一样的。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按摩》(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注意,是Massage(按摩),不是Message(讯息)。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它的排版、字体、图片,完全是乱来的,充满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士精神。它用一种极其感性的方式告诉你,真正改变我们的,不是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这种“形式”。电视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家庭结构和感知方式?互联网的出现,又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社交和身份认同?
麦克卢汉就像个传播学的嬉皮士,他不用严谨的论证,而是用各种碎片化的警句和图像,直接“按摩”你的大脑,让你体感到媒介的力量。这本书,你可能一个下午就翻完了,但它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在你脑子里回响很久。
最后,我想提一位女性思想家,苏珊·桑塔格。她的《反对阐释》( Against Interpretation )和《论摄影》( On Photography )都值得一读。在那些男性理论家热衷于构建宏大体系、发明晦涩术语的时候,桑塔格的文字,就像一道清澈但锐利的光。
她用一种近乎于艺术评论的笔法,来处理最核心的理论问题。《反对阐斥》告诉你,我们过度地迷恋去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反而丧失了对作品本身的感官体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艺术的色情学”,而不是“艺术的阐释学”。她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精准、优雅,充满力量。她让你知道,理论写作,不一定非要板着脸,它也可以美得像一篇散文。
推荐这些书,不是为了让你去背诵什么理论家的名言警句,那是最无聊的事情。真正的阅读,是把这些书当成你的陪练。你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你的反驳,你在深夜里因为一个观点而辗转反侧,你因为一句话而对一部电影、一首歌、甚至一次日常对话有了全新的理解。
理论,不是把你装进一个现成的框架里,恰恰相反,它是给你一把锤子,让你去砸碎那些你习以为常、从未怀疑过的思想牢笼。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的,但也是无比自由的。所以,别怕,找一本你觉得“有眼缘”的,一头扎进去,开始这场思想的冒险吧。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