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别一上来就啃大部头。那些动不动就几百万字的正史,看着就头疼。真的,先从一些轻松有趣的入门书开始,培养兴趣最重要。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那家伙,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明朝历史给你捋一遍,嬉笑怒骂,挺接地气的。虽然有些地方考据不够严谨,但用来入门,绝对够了。别嫌它不够严肃,先把历史人物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总比对着枯燥的年表发呆要好。
然后,就得开始慢慢接触一些更专业一点的东西了。钱穆的《国史大纲》,这本绕不开。虽然文字有点文绉绉的,但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让你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而且,钱穆先生的史观,也值得好好思考。他是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历史的,这跟现在很多“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完全不一样。

说到“史观”,这玩意儿太重要了。不同的史观,看到的历史是不一样的。所以,光看一本书肯定不行,得对比着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角度就很不一样,它用“大历史”的视角,从小人物的命运来折射整个明朝的社会问题。这本书很有意思,但也有争议,有人说他过于强调技术和经济因素,忽略了其他方面。但不管怎么说,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还有,别忘了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吕先生那真是个大学问家,他的书资料翔实,考证严谨,而且是用白话文写的,读起来比较轻松。他的历史观也比较客观,不偏不倚,值得好好学习。
除了这些通史类的,还得看一些断代史。比如,对某个朝代特别感兴趣,就找这个朝代的专门史书来看。《剑桥中国史》系列,这个绝对是经典。它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但资料收集得很全面,而且分析也比较深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避免思维定势。比如,你想了解清朝,那就找《剑桥中国晚清史》来看,它会告诉你,清朝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再进阶一点,就得看一些史料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当然,直接看文言文可能会有点吃力,可以找一些注释本或者译注本来看。看史料,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细节,才能发现历史的真相。不要只听别人说,要自己去挖掘,去思考。
记住,看历史不是为了背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了解过去,更好地认识现在,预测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性的善恶,可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我还想说,看历史要结合考古发现。考古可以提供很多文字史料无法提供的证据,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可以关注一些考古类的杂志和书籍,比如《考古学报》、《文物》等等。
另外,别忘了看一些人物传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了解历史人物,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本身。《曾国藩传》、《李鸿章传》,这些人物的是非功过,值得我们好好评判。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还有,要多看不同的观点。不要只听一家之言,要多听不同的声音,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可以关注一些历史类的论坛和博客,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历史的,然后自己去思考,去判断。
千万别迷信权威,历史不是死的,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新的史料的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会不断改变。所以,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最后,我想说,看历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慢慢积累,要不断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意义。别指望看完几本书就能成为历史学家,那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历史的魅力。它会让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这个世界。
推荐一些我常看的网站和公众号吧:国家人文历史、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知乎历史话题,信息来源要杂,别光看一家。
对了,看外国历史也很有意思,可以了解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推荐《全球通史》、《枪炮、病菌与钢铁》,绝对打开你的眼界。
总之,学历史,书单只是个参考,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别把历史当成知识来学,要把历史当成故事来听,当成人生来体验。祝你学有所成!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