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的红色经典书籍
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有那么几年,生活把我扔进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漩涡里,迷茫、焦虑,感觉自己像个陀螺,被一根看不见的鞭子抽得团团转,却不知道为什么转,要转到哪里去。就在那个时候,我鬼使神差地,又翻开了那些被我扔在书架角落里的“大部头”。
一开始,是硬着头皮读的。可读着读着,味道就变了。那感觉,就像在冬夜里跋涉了很久,突然有人递给你一碗滚烫的烈酒,一口下去,火辣辣的一条线,从喉咙烧到胃里,然后一股热气“轰”地一下,冲上脑门,让你浑身一颤,眼睛都亮了。

那是一种力量。一种在今天这个速食时代,我们极其稀缺,甚至都快忘了它长什么样的力量。
如果你问我,哪些是必读的,我不想给你拉一个长长的书单。我就想聊聊几本,曾经把我从精神的泥潭里,狠狠拽出来的书。
首先,是那本绕不过去的《红岩》。
别嫌它老。也别觉得你知道江姐、许云峰,就等于读过了这本书。完全不是一回事。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让你身临其境。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悬在空中的口号,而是从渣滓洞阴冷潮湿的石壁上渗透出来的,是江姐在竹签钉入指尖时,眼里依然不灭的光,是许云峰面对死亡时,那句“死亡,是我的节日”的从容与决绝。
读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酷刑有多残忍,而是那群人在绝境里,活得有多么“讲究”。他们在绣红旗,他们在办“监狱里的大学”,他们在墙壁上刻下诗篇。那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他们?不是对个人荣华富贵的许诺,也不是对仇恨的宣泄。我读了很久,才慢慢咂摸出那个味道——信仰。
这两个字,今天我们说起来,总觉得有点虚。但在《红岩》里,你能真真切切地摸到它。你才猛然发现,原来“信仰”这两个字,是有重量的,是滚烫的,能压碎骨头,也能撑起一个人的全世界。它是一种纯粹到近乎残酷的理想主义,是对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的未来,不容置疑的向往和献身。读懂了这一点,你再看今天生活里的那些鸡毛蒜皮、患得患失,会突然觉得,自己的格局,是不是太小了点?
如果说《红岩》是告诉你信仰的高度,让你仰望星空。那么《青春之歌》,就是拉着你的手,陪你走一遍寻找信仰的路。
这本书的主角林道静,一开始不就是我们很多人的样子吗?一个追求个人解放、有点小资情调、对前途充满迷茫的知识青年。她痛苦,她挣扎,她爱过,也失望过。她的路,不是一步就跨到终点的。她是在一次次的碰撞、一次次的幻灭和一次次的选择中,才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觉醒。
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的“过程感”。它没有神化任何人。它告诉你,一个伟大的灵魂,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反复捶打、淬炼出来的。林道静从一个“小我”的悲欢,走向一个“大我”的担当,这个过程,对今天每一个在寻找人生意义的年轻人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它让你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选择为什么而去奋斗。
说到奋斗,就不能不提《创业史》。
这又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气质。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更多的是家长里短、是泥泞的土地、是为了多打几斤粮食的斤斤计较。梁生宝,这个人物,简直“憨”得可爱。他心里就一根筋:要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要带着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
这本书,把理想主义拉回到了地面。它告诉你,再宏大的理想,也得靠一担一担的粪、一犁一犁的地,干出来。它充满了泥土的芬芳,也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有猜忌,有落后,有自私。但梁生宝他们,就是凭着一股子“虎劲儿”,硬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创了一番事业。
今天我们谈“创业”,想到的多是融资、风口、商业模式。但《创业史》里的“创业”,是关于一群人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汗水和热血灌溉进同一片土地的故事。它有一种极其质朴,却又极其动人的力量。在你对工作感到厌倦,对前途感到悲观的时候,去读读梁生宝,看看那一代人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用双手,去丈量梦想和现实的距离的。那种原始的生命力,特别“顶饿”。
最后,我想聊聊一部更晚近,但精神内核一脉相承的巨著——《平凡的世界》。
路遥先生,是用生命在写这本书。而这本书,也确实值得我们用真心去读。它写的是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黄土地上两兄弟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命运。它不再是革命与战争,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生活本身——贫穷、爱情、劳动、梦想、挫折。
这本书为什么能打动几代人?因为它写活了两个字:坚韧。
孙少安,是那种典型的中国式农民,一辈子跟土地和命运死磕。他认命,又不甘于认命。他身上有一种被生活反复碾压后,依然能站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往前走的强大韧性。而孙少平,则代表着另一种精神上的不屈。他走出黄土地,去当工人,去下煤矿,他在最卑微的岗位上,却始终保留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活得那么苦,却又那么高贵。
读《平凡的世界》,你会哭,会笑,会叹息。但读完之后,心里剩下的是一种温暖的、沉甸甸的感动。它让你觉得,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你不放弃思考,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对美好的向往,你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它把“红色经典”里那种宏大的英雄主义,化为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尊严和理想的坚守。
这些书,真的不是什么古董。它们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它们也是一团火,能在你心灰意冷的时候,重新点燃你对生活的热情。
别把它们供起来。去读它们,去跟书里的人对话,去感受他们的爱与怕,光荣与梦想。你会发现,那些用血与火、青春与汗水写下的故事,能够穿越时空,给你带来最深沉的抚慰和最强大的力量。那股子“后劲儿”,足够你回味很久,很久。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