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好几年了,跟同学聊起大学,聊得最多的不是挂过的科、逃过的课,也不是食堂里哪家窗口的饭菜最难吃,而是艾教授。一个教古代文学史的老头,瘦,高,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头发花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他的课,从来没人想逃。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会从“关关雎鸠”一路聊到宇宙大爆炸,或者从李白的月亮,谈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他的办公室,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一个旧书的洞穴。四面墙壁,从地板到天花板,全是书,挤得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过道。空气里永远弥漫着一股旧纸张、墨水和廉价茶叶混合的气味。我们这些学生,就喜欢往他那儿钻,名为请教问题,实则就是去蹭点“精神养料”。

艾教授从不直接给你答案。他只会眯着眼,从书山里抽出某一本,掸掸灰,像递给你一件稀世珍宝似的,说:“去看看这个。看完了,再来找我胡扯。”
他推荐的书,很杂,很怪,完全不成体系。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才不是一份书单,那是一张地图,一张在人生这片迷雾森林里不至于彻底迷失的地图。
第一本:《局外人》- 加缪
我记得很清楚,大三那年,我陷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存在主义危机。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每天活得像个提线木偶。我去请教艾教授,他听我絮絮叨叨抱怨了半天,然后递给我一本薄薄的、封面设计极简的《局外人》。
他说:“去感受一下,一个人可以多真实地活着。然后看看,这个世界会怎么对待一个过于真实的人。”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加缪。默尔索,那个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因为天气太热而杀了人,最后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而被判处死刑的男人。起初,我只觉得荒谬和压抑。但当我踏入社会,开始学着戴上各种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挤出职业化的微笑时,我才猛然惊醒。
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不都是在扮演一个“正常人”吗?我们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去迎合社会的期待。而默尔索,他只是拒绝表演。他的“罪”,是拒绝参与这场盛大的集体伪装。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你直面那片荒诞的底色。它没给我答案,却给了我一种清醒。让我明白,当我感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也许不是我的错。我只是一个不想再演戏的异乡人。
第二本:《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戴蒙德
如果说《局外人》是向内探索的极致,那这本书,就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向外“拆解”。
艾教授推荐这本书的场合很奇特。是在一次课堂讨论,大家在争论某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争得面红耳赤。艾教授在旁边静静地听着,最后,他打断了我们,说:“你们都很有见地。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很多时候,决定历史走向的,可能不是某个英雄,也不是某种主义,而是一颗小小的病菌,或者,一座山脉的走向?”
全场安静。
然后,他就推荐了《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简直是给我当时那种“人定胜天”的幼稚世界观来了一次降维打击。它用一种近乎冷酷的、上帝般的视角,告诉你为什么是欧亚大陆征服了美洲,而不是相反。答案无关人种的优劣,无关文化的先进与否,而是地理决定论——东西走向的大陆便于物种和技术的传播,而南北走向的大陆则困难重重。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人从地面拎到了万米高空,第一次看到了地球的全貌。那种震撼,无以言表。它教会我的,不是宿命论,而是一种深刻的谦卑。让我们在看待任何问题时,都能跳出个体的情绪和偏见,去寻找那些更深层、更宏大的宏大叙事。这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极化的时代,简直是必备的“解毒剂”。
第三本:《致一位年轻诗人的信》- 里尔克
这本小册子,是艾教授在我毕业前送给我的。当时我正为未来的工作焦虑不安,不知道该选择一份安稳但无趣的工作,还是追逐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
他把书放在我手里,说:“别急着向外找答案。你所有的问题,最终都得向内探索。”
《致一位年轻诗人的信》,名为“致诗人”,但我觉得,它应该叫“致一个年轻的困惑者”。里尔克用他那温柔又坚定的笔触,跟你谈论孤独。他告诉你,不要害怕孤独,要去爱你的孤独。因为“你的孤独,将成为你的居所和家园,你将从中找到你全部的道路”。
这简直是……一语中的。
在都市的喧嚣里,我们最害怕的就是独处。我们用社交、娱乐、工作填满每一寸时间,就是为了逃避和自己相处。而里尔克却说,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人生,都诞生于巨大的孤独之中。你要学会沉入自己的内心,像个矿工一样,挖掘属于你自己的宝藏。
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关于职业规划的建议,但它给了我一种面对未来的勇气。它让我明白,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守护好内心的那片宁静和丰盈,才是最重要的事。你要先学会和自己相处,才能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这是一种关于创造的哲学,创造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你自己的人生。
最后一本:“书”
你以为这就完了?艾教授最绝的,是他的“最后一本书”。
大四最后一堂课,我们都以为他会来一场慷慨激昂的告别演说。结果,他只是在黑板上,用粉笔,一笔一划,极其郑重地写下了三个字:
一本空白的笔记本。
全班同学都愣住了。
他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扫视着我们每一个人,缓缓说道:“前面提到的所有书,都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故事。它们是地图,是工具,是窗口。但你们人生的作者,是你们自己。我最后推荐给你们的,就是这本空白的笔记本。去书写,用你们自己的经历、思考、爱与恨,去填满它。不要怕写错,不要怕写得不好看,最可怕的是,交白卷。”
那一刻,我感觉整个天灵盖都被掀开了。
这才是艾教授所有教诲的核心。他不是要我们成为书的复读机,而是要我们拥有主动性,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行动;而行动,就是书写我们自己人生的过程。
今夜,我又一次被工作搞得身心俱疲。但当我想到艾教授,想到他推荐的那些“书”,我忽然觉得,眼前这点破事,也没那么重要了。
我关掉电脑,从书架最深处,翻出了那本我毕业时买的,至今仍是空白的笔记本。
笔尖落在纸上,沙沙作响。
我想,我的故事,现在才刚刚开始。
艾教授,谢谢您。您的那些书,就像一座座灯塔,在我快要被生活的黑浪吞没时,总能远远地,为我亮起一束光。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