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党内必读书籍”,脑子里浮现的首先不是那些厚厚的本子,而是书页散发出的,嗯,怎么形容呢?一种混合着油墨和时间的气味,有时候还夹杂着一点点尘土的干燥感。这可不是普通的书,不是你在书店随便翻翻、读个乐子、长点闲知识的那种。它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属性,一份政治分量,一份组织要求。
小时候不懂事,看长辈桌上有这类书,封面多是素雅的红或者黄,内页密密麻麻的小字,感觉挺枯燥的。像教科书,但又比教科书更严肃。大了,自己也入了这扇门,才慢慢体会到那背后是什么。它不是让你读个故事,学门手艺。它是要武装思想,是要往你的精神世界里打地基,立梁柱。听着有点大,有点空,但真投入进去,跟着那些文字走,你会发现,它们试图勾勒的是一个宏大叙事的框架,一套解释世界、解释历史、解释我们这个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逻辑体系。

你得读马克思,读恩格斯,那些经典著作是源头活水。老实说,一开始啃的时候,真挺费劲的。那些年代久远的文字,那些复杂的概念,像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得一边查一边想,有时候一个词、一个句子就能把你卡住半天。但当你慢慢理顺,尤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会觉得,哇,原来他们是这样看待资本主义的,是这样分析社会矛盾的。那种感觉,有点像站在高处,突然看到了之前没看见的风景。当然,这风景可能跟你日常感知的不太一样,甚至有冲突,这才有了消化、吸收、内化的过程。
光有老祖宗的理论还不够。更接地气、更直接指导实践的,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著作。这些书,往往是针对我们国家特定阶段、特定问题开出的药方或路线图。从毛选到邓小平文选,再到后来的,每一本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读这些,就像在听党课,只不过是最高级别的。它们会告诉你,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优先任务是什么,前进的道路该怎么走。有时候,里面的一些提法、一些论述,会在你日常的工作、会议、甚至是闲聊中反复出现。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的语言体系、思维方式,都在悄悄地被这些必读书籍所塑造。
这塑造过程,可不是平平静静、舒舒服服的。有时是带着任务的。比如某个主题教育,发下来几本书,要求限期读完,写体会文章,参加学习研讨。那种感觉,就不止是个人求知了,更是组织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小组里,大家一起读,一起讨论,有人可能读得快、理解深,分享心得;有人可能皱着眉头,提出疑问。这时候,书本里的文字就活了过来,变成了交流的媒介,变成了思想碰撞的火花。甚至,有时候的讨论会有点“辣味”,毕竟每个人经历不同,理解有差异,怎么把书本里的要求,跟自己的实际情况、跟正在做的工作结合起来,这本身就是个挑战。
而且,你不能只盯着那一两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是根基,是来路。读史使人明智,这话在党内尤其适用。为什么我们要走这条路?为什么过去犯过那些错误?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历史的书页里。回避历史,就可能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就可能迷失方向。所以,这些历史类的书籍,是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坚定那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除了理论和历史,还有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关于党的建设本身的著作。这些书,是给你打预防针的,是教你如何保持肌体健康的。它们会剖析腐败的根源,会强调纪律和规矩的重要性,会告诉你,一个共产党人的底线在哪里,红线在哪里。读这些书,有时候会让你出冷汗,会让你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不是为了让你感到压抑,而是为了让你时刻保持清醒,保持那份敬畏。说白了,这是在进行一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而书本,就是这把“刀”的磨刀石。
读这些书,不能只用眼睛看,得用心去悟。它要求你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工作,联系自己的思想。比如,读到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你会不会反思,自己平时跟群众打交道,是不是真的站稳了群众立场?是不是真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读到关于实事求是的章节,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做决策、向上级汇报情况时,有没有掺杂水分,有没有报喜不报忧?这些,才是必读书籍的真正意义所在——它不是教条,而是思想武器,是行动指南,更是一面镜子。
当然,在实践中,有时也会看到一些现象。比如把读书当成任务,读完了事,或者只读封面、不读内容,为了应付检查而读书。这是对必读书籍最大的亵渎。书是死的,人是活的。那些文字里蕴含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去激活,去赋予新的生命。
所以,党内的必读书籍,它是一个体系,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要求。它不是束缚,至少不应该仅仅是束缚。它应该是翅膀,帮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理解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为什么能走到今天,以及肩负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每一次翻开它们,都应该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与思想的交流,一次对自我的审视和提升。这或许才是“必读”二字背后最深层的含义。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