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这标题本身,在我看来,就是个挺别扭的伪命题。
好像我们这个群体,就得有个专属书单,贴上标签,然后按图索骥地去寻找“治愈”、“力量”和“共鸣”。可拉倒吧。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份被特殊圈定出来的、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关怀书单”。

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一个带有“残疾”这个前缀的人。所以,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该读的书,我们都该读。但,如果非要在这个话题上深究,从我个人的体验出发,确实有那么几本书,在我人生某些过不去的坎儿上,像一把凿子,生生给我开出了一扇窗。它们给我的,不是同情,不是怜悯,更不是那种悬浮在半空中的、喊口号式的“加油”。
它们给我的,是力量,是尊严,是一种“哦,原来世界是这样,我也可以是这样”的清醒。
第一本,我想聊聊余华的《活着》。
对,就是那本几乎人人都知道的《活着》。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俗。但请相信我,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带着不同的伤口去读它,滋味是天翻地覆的。第一次读,是少年时,只觉得福贵这个人,怎么能这么惨?命运像个无赖,一次次把他摁在地上摩擦。
第二次读,是我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的时候。那时候再看福贵,看到的不再是苦难的清单,而是一种近乎于“无机物”般的韧性。他不是在“对抗”命运,他甚至都没有力气去思考“对抗”这个词。他只是活着。像一棵树,风来了就晃,雨来了就湿,雪来了就扛,天晴了,就继续伸展枝丫。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撕碎了所有关于“意义”的华丽辞藻。它不跟你谈理想,不跟你谈诗和远方。它就是把“活着”这两个字,血淋淋地、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当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下呼吸,那么呼吸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武器。
对于我们这些身体或多或少被“限制”住的人来说,这本书有一种釜底抽薪般的疗效。它让你不再纠结于“我为什么会这样”、“我失去了什么”,而是把你的视线拉回到最核心的地方——你还活着。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可能。这道理朴素得掉渣,但当你真正身处谷底时,它比任何励志语录都管用。它给的不是希望,是底气。
第二本,我想推荐刘慈欣的《三体》。
跳跃很大,对吧?从黄土地里的福贵,一下跃迁到冷寂的宇宙。
为什么是《三体》?
因为它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格局”。当我们沉浸在自身的痛苦中时,很容易把自己的世界缩小到只有一个房间、一张床、一根拐杖、一副轮椅那么大。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和这点鸡毛蒜皮纠缠不清。我们会自怨自艾,会放大痛苦,觉得天底下自己最不幸。
但《三体》不一样。它一把将你拽出这个狭小的“自我”,扔进浩瀚无垠的宇宙尺度里。你的不便,你的疼痛,你的遗憾,在“三日凌空”的毁灭性灾难面前,在“黑暗森林”的残酷法则面前,在动辄以万年、光年为单位的时间和空间面前,算什么?
我不是说我们的痛苦不值一提。恰恰相反,正是这种宏大的对比,才让人的精神获得了一种奇特的自由。当你的思维可以在星际间穿梭,可以和智子对话,可以想象一个二维化的太阳系时,你肉身的囹圄,忽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它拓展的是精神的疆域。身体的局限是客观存在的,但思维的边界,可以无限延伸。读《三体》,就像是给自己的大脑做了一次“升维”,你会发现,原来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一个如此波澜壮阔、值得敬畏和思考的世界。这种从物理世界中的“抽离感”,是无与伦比的慰藉。它让你明白,作为一个思想的存在,你和任何人一样,都能拥有整个宇宙。
第三本,是让-多米尼克·鲍比的《潜水钟与蝴蝶》。
这本书,可能更接近传统意义上大家会推荐给残疾人的读物。但它的内核,却刚硬无比。
作者全身瘫痪,只有左眼可以眨动。整本书,就是他用眨眼的方式,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写”出来的。
我推荐它,不是因为它展示了什么“奇迹”。而是因为它深刻地探讨了“凝视”这个主题。当一个人被彻底禁锢在自己的身体里,成为一个被观察、被照顾、被同情的“客体”时,他如何保住自己的主体性?如何保住那份不容侵犯的尊严?
鲍比给出的答案是:通过记忆、想象和思想。他的身体是“潜水钟”,沉重、幽闭、动弹不得。但他的精神,是“蝴蝶”,可以飞越千山万水,回到过去,品味美食,拥抱爱人。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他有多顽强,而是他有多“正常”。他会抱怨护工笨手笨脚,会回味往日的情事,会想象带儿子去看比赛的场景。他的思想,依然是一个鲜活、有趣、甚至有点刻薄的法国男人的思想。他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破,就放弃自己作为“让-多米尼克·鲍比”这个人的一切特质。
他用他唯一的、可以自由活动的左眼,完成了对世界和对自我的双重凝视。向外,他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冷静而清醒;向内,他守护着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身体变成什么样,那个内在的“我”,那个由记忆、情感、思想和个性构成的灵魂,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夺不走的。这是我们最后的堡垒,也是我们最坚固的王座。
最后,想提一本工具类的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谈的是阿德勒心理学,核心观点之一就是“课题分离”。
简单来说,就是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别人怎么看你、评判你、同情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管不着,也不需要去管。而你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课题”——如何生活,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寻找幸福。
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了“目光”的社会里。好奇的、怜悯的、躲闪的、甚至厌恶的目光。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会被这些目光所左右。别人一个无心的眼神,都可能让我们难受半天。
《被讨厌的勇气》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帮你把这些黏连在我们身上的、来自他人的情绪和评价,统统切断。它告诉你,你的人生,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存在的。你有权利不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你有权利“被讨厌”。
当我真正理解并开始实践“课题分离”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我不再试图向每个人解释我的状况,不再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感到愤怒或羞愧。他们怎么想,是他们的事。而我怎么活,是我的事。
把能量从应对外界,收回到建设自身,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解脱。
所以,你看,我推荐的书,其实和“残疾”这个标签若即若离。它们不负责治愈,不负责灌鸡汤。
它们只是像几个沉默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拍拍你的肩膀,递给你不同的工具:
《活着》给你一把锤子,让你砸碎虚假的意义,找到活着的基石。《三体》给你一架望远镜,让你看到星辰大海,找到自己的坐标。《潜水钟与蝴蝶》给你一面镜子,让你看清内在的自我,守住精神的堡垒。《被讨厌的勇气》给你一把剪刀,让你剪断外界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
真正的必读书籍,不是让你沉溺于“我们”的特殊性,而是让你看见“人”的普遍性,看见生命的坚韧、思想的广阔、尊严的重量和选择的自由。
书是路标,但路,终究要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