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踮着脚尖挤过去,密密麻麻的字,扫一眼。唔,《理想国》、《论语》、《国史大纲》、《西方的智慧》…… 得,大部分名字听着就有点儿“硬”。旁边一个哥们儿翻着手机里的电子书单,小声嘀咕:“这能读进去?光那本《国史大纲》就厚得像块砖。” 我心里也打鼓,高中三年被各种习题和标准答案榨干了最后一丝力气,大学是来喘口气的吧?怎么一来就甩这么些“大部头”?
但架不住那名头响啊,“校长推荐”!这四个字自带光环,好像读了就能瞬间提升几个level,毕业证都能亮几度。于是乎,校园书店里,这几本书成了紧俏货。图书馆里,也多了不少抱着这些书,眉头紧锁,眼神放空的同学。那场景,啧,挺戏剧性的。一种仪式感吧,大于实际的阅读冲动。

后来,我真去翻了其中一本,具体哪本记不太清了,大概是哲学类的。翻了两页,满眼的专业术语和拗口的句子,脑子像堵了棉花一样,根本进不去。试着读了半小时,放弃。不是说书不好,是时机不对,心境不对,方法更不对。当时满脑子还是高中那套“为了考试而读”的惯性,哪知道怎么去“消化”这些思想的精华?它们像未经研磨的钻石,闪光是闪光,但扎手啊。
慢慢地,那份校长推荐书单在我桌角吃灰,积了一层薄薄的尘。我的阅读半径开始野蛮生长,从武侠小说到科幻,从人物传记到社会观察,全是自己瞎捉摸着来。那些真正让我眼睛发亮、心里咯噔一下的书,往往不是谁“推荐”的,而是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瞥见了一句话,听同学聊起了一个观点,或者在旧书摊上闻到了一股特别的味道,然后鬼使神差地就把它带回了窝。
可话说回来,校长推荐书单就真的一点意义没有吗?也不是。我觉得它至少做了两件事。第一,它在传递一个信号: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它还关乎“人”的养成。那些书,甭管你读不读得进去,它们的名字本身就在那儿杵着,象征着人类文明走到今天,那些最璀璨、最深邃的思考。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这些东西,它们是人文素养的底色,是区分一个人是不是仅仅“有知识”还是真正“有文化”的关键。校长们可能知道,四年时间太短,要把这些东西全塞给你不现实,但至少告诉你,“嘿,别光盯着你那点专业课,外面世界大着呢,这些东西,值得你瞧瞧。”
第二,它提供了一个起点, albeit 一个对很多人来说有点儿高、有点儿硬的起点。对于那些完全不知道该读什么的学生来说,这至少是个方向。就像在茫茫书海里给你指了几座灯塔。至于你有没有船,有没有力气划过去,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很多时候,这个“推荐”成了任务,甚至是负担。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校长都推荐了,是不是得读啊?”然后就有了各种速读版、讲解版、甚至应付读书报告的版本。阅读的乐趣被挤压得没剩多少,剩下的是功利和表演。这跟我们最初接触阅读、因为好奇心而翻开一本书的那种纯粹,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总觉得,大学校长推荐书,最好的方式不是列个单子然后等着你去“完成”。而应该是,校长本人,或者学校的教授们,是真的在读这些书,在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在日常的教学和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这些思想的光芒。比如,某位物理系的教授讲到科学精神,随口引用了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里的观点;某个历史系的老师聊到大变局时代,推荐大家读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远比一个冰冷的书单来得有温度,有力量。
而且,每个学生的起点、兴趣、思考方式都不一样。大学四年,最宝贵的应该是自我探索的过程。摸索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到困惑,想追求什么。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个得力助手,而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指标。那些真正能“塑造”一个人的书,往往是他自己在某个特定的生命阶段,因为遇到了某个问题,心里翻江倒海,急切地想找到答案,然后在书里豁然开朗,醍醐灌顶。这种“相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任何“推荐”都无法替代的。
我更希望看到大学能创造一个更自由、更多元、更有氛围的阅读环境。图书馆不仅仅是借书的地方,可以是小型读书会的温床,可以是教授和学生围坐畅谈某个话题的沙龙,可以是展示各种奇奇怪怪但有趣的独立出版物的角落。让阅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响应号召而摆出的姿态。
回过头看那份早已泛黄的书单,上面的书有些我后来陆陆续续也读了,但大多是在离开校园多年后,在人生的某个岔路口,突然想起了它们,或者在别的书里看到了它们的影子,才重新拾起。那时候读,感受完全不同。有了生活的阅历作底,书里的思想才真正落了地,生了根。
所以,大学校长推荐书,看你怎么理解。它可以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期许,一个方向性的指引。但它绝对不应该是阅读的全部,甚至不应该是阅读的开端。阅读是一场非常私人的旅行。起点可以在任何地方,风景也千变万化。而校长的那份书单,或许只是旅行地图上的几个标记点,告诉你有这些地方存在,至于去不去,什么时候去,怎么去,最终的选择权,永远应该在读者自己手里。
大学四年,匆匆而过。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构建了我们后来的模样。而阅读,作为其中极重要的一环,其价值在于它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你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方式。它不是敲门砖,不是通行证,它是一种内在的滋养。那些被校长推荐的书,只是沧海一粟,真正的宝藏,藏在更广阔、更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每一个好奇的灵魂去发现。而发现的动力,来自内心的渴望,而非外界的指令。这大概是我,在经历了那些年的“被推荐”和后来的“自我放逐”式阅读后,最真切的感受吧。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