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别光想着专业书,那是你的饭碗,得啃,没跑。但除了那个,那些真正能滋养你、打磨你棱角的,往往是那些不请自来、或者你撞大运遇上的书。
首当其冲,得来点儿哲学。别皱眉头,听着玄乎,其实没那么可怕。不是让你去背康德黑格尔那些大部头(当然,啃得下更好,佩服!)。我是说,看看那些梳理人类思绪脉络的。比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它像个向导,领你在思想的长河里溜达一圈,看看前人是怎么思考宇宙、知识、存在这些大得吓人的问题的。你看他们怎么争论、怎么推翻前人、怎么又被后来人推翻,会发现,哦,原来所谓的真理,是这么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这事儿特重要,能让你知道,你脑子里那些冒出来的稀奇古怪的想法,可能早有人想过,也可能,你是那个能往前拱一步的人。还有像维特根斯坦那种,一开始看可能像天书,但他那种对语言的较真,对思维边界的探索,能把你的脑子搅和一下,让你对习以为常的表达产生警惕。读哲学,不是为了找到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学会提问题,学着质疑,学着跟自己的想法较劲。这本事,比啥都重要。

然后,文学,啊,这个怎么能跳过!别老想着“提升气质”那种虚头巴脑的理由。文学是啥?文学是人。是把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挣扎妥协、他们的卑微荣耀,用文字给你摊开看。你看小说,看戏剧,看诗歌,其实是在经历无数种人生。你可能在哈姆雷特身上看到自己的犹豫和无力,在安娜·卡列尼娜身上体会到那种冲破一切又撞得粉碎的决绝,在加缪的“局外人”身上感受那种格格不入的疏离。这些故事,这些人物,他们不像你身边的朋友,跟你说教,跟你吵架。他们只是存在在那儿,让你去感受,去体悟。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能极大地延展你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你会发现,哦,原来人是这么复杂的生物,原来那些你觉得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藏着那么深的苦衷或者执念。而且,好的文学,那个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遣词造句,那种节奏,读起来像是音乐,会在你脑子里留下印记,慢慢地,也会影响你自己的表达。所以,从经典到当代,从国内到国外,撒开欢儿读吧。去看看那些你平时接触不到的生活,去听听那些你平时听不到的心声。
当然,也不能光抬头看天。有时候,得低头看看自己,看看这个社会是怎么运转的。所以,社科类的书,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入门读物,非常有必要。它们提供给你一些框架和视角,让你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手,理解群体行为的逻辑,理解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从何而来。你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会明白咱们这个社会的一些根性;读几本关于非理性行为的心理学普及书,会对自己为啥老是冲动消费或者拖延症晚期有点儿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些书不会给你完美答案,但它们会给你一些工具,帮你分析和拆解眼前发生的事情,不至于总是蒙圈,或者只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世界。你会开始看到那些灰色地带,那些相互作用的力量。
还有,别忘了那些拓宽视野的书。可能是关于科学史的,比如《枪炮、病菌与钢铁》那种,一下子把你看世界的尺度拉到几万年;可能是关于艺术的,让你知道除了网红展览,还有那么多有意思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关于某个小众爱好的,比如昆虫,比如古建筑,让你发现原来在那些你从未注意过的角落里,藏着一个浩瀚的世界。这种书读多了,你会变得特别有意思,跟人聊天的时候,不再只是局限于吃喝玩乐或者吐槽导师,你能聊星辰大海,也能聊一粒沙里的世界。
说了这么多,好像有点儿散。但这才是我想表达的。大学四年,短暂得吓人,等你回过头看,会发现很多时候,那些让你成长最快的,不是考试成绩,也不是社团头衔,而是那些你一个人吭哧吭哧,在图书馆某个角落里,或者宿舍熄灯后的被窝里,悄悄读过的书。它们像一颗颗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在你心里生根发芽了。
所以,别给自己设限。什么书都去翻翻。觉得无聊了,放下就是;觉得特有启发,就多花点儿时间。去图书馆乱逛,去豆瓣看看评分(但别全信),去听听师兄师姐真正推荐的(不是敷衍你的那种)。找那些能让你眼睛发光的,找那些让你后背发凉的,找那些让你拍大腿说“我操原来还能这样”的。
最关键的是,读书这事儿,得自己来。别人推荐的,终究是别人消化过的。你要去亲口尝,去亲手摸。每一本让你心动的书,都是你在人生的这个岔路口,为自己选择的一条新的小径。多选几条,走一走,不吃亏。真的。大学四年,是你可以相对自由地去犯错、去探索、去吸收的最后一段黄金时光了。抓住了。用书去抓。用那些纸页里沉甸甸的思想和情感,去填充你那个时候还有点儿空落落的心。别等到毕业了,被生活裹挟着往前,再想静下心来看几本没啥实际用处,但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书,就难了。太难了。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