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那些书,封面、名字,到里头一篇篇的故事,字里行间透出来的那个味儿,太一言难尽了。永远是那么一套:拉萨、丽江、流浪、吉他、啤酒、远方,还有那些所谓的“在路上”遇到的奇人异事。哦对,少不了的还有眼泪,和那种貌似看透生活、实则浅得不能再浅的“人生哲理”。
别误会,我不是说这些元素本身有问题。谁不向往点儿诗和远方?谁没被哪个萍水相逢的人打动过?问题是,大冰他把这些东西标准化了,批量生产了。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带着点儿不羁,带着点儿文艺,带着点儿被世界辜负的忧伤,最终都汇入他那个“善良”和“美好”的叙事洪流里。你看来看去,分不清谁是谁,他们的“传奇”好像都长一个样。都是那种“听我的故事你别哭”的路子,好像每个人都背负着惊天秘密,一打开,哦豁,原来是小资情调加一点儿煽情。

说实话,那哪儿是写人啊,那是在写概念。把“流浪”写成一个标签,把“民谣”写成一种姿态,把“善良”写成一种表演。他笔下的世界,更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扮演着那个符合他品牌形象的角色。真实的生活哪有那么整齐划一?哪有那么多随时准备好给你讲述“灵魂故事”的陌生人?哪有那么多恰到好处的相遇和离别?
而且他那个文笔,真不敢恭维。总是重复那些词,那些句式,用一种过于直白、有时甚至有点刻意装傻或者卖萌的腔调。试图用简单的词汇去包裹复杂的情绪,结果呢?情绪是有了,但总觉得隔着层东西,不透气。那种努力让你哭、努力让你笑、努力让你觉得“哇,这就是生活啊”的劲儿,太使劲了,太能感觉出他想操控你的情感了。
很多人读他的书,说找到了慰藉,找到了勇气,觉得被治愈了。这我不否认,可能在某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你需要这种廉价又速效的安慰剂。听听别人的“不容易”,对比一下自己的,好像也没那么糟?或者觉得,原来生活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可以去流浪,去远方,去开个小店,去弹吉他唱歌。这就像是给你看了一场精心剪辑过的电影预告片,里头全是高潮,全是泪点和笑点,看完觉得过瘾,但你知道,正片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儿。
问题就在这儿。他的书,或者说他打造的这个文化符号,贩卖的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它给你描绘了一个看似美好的世界,让你觉得逃离现在的生活是唯一出路,让你觉得只有那种“在路上”的状态才是真性情。但它很少告诉你,流浪背后可能有窘迫、有迷茫、有不为人知的辛酸甚至危险;开小店可能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琐碎的日常;玩音乐可能一辈子籍籍无名。他只给你看滤镜后的样子,然后告诉你,“看,生活可以这样”,但没说清楚代价和现实。
这不是真实,这是一种精致的表演,一种情感的贩卖。他把那些原本根植于泥土、带着烟火气甚至伤疤的真实人生,拔出来,洗干净,抹上油,打上光,变成了舞台上的道具。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传奇本身,然后用这些“传奇”别人的故事来不断强化自己的光环。你看,大冰就是这样的人,他有这么多朋友,他们都过着这样不同寻常的生活,所以他说的都是真的,他这个人本身就是牛逼的。这是一个闭环。
所以,我们不推荐大冰的书。如果你想看真正的故事,去看那些更深入、更复杂、更少套路的非虚构写作,去看那些真正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的书。如果你想寻找情感共鸣,去找那些文字更真诚、更细腻、更有力的小说或散文,它们不会声嘶力竭地喊着要你哭要你笑,但能悄悄地触动你心底最软的地方。如果你想看看别人怎么活,去读读那些更朴实、更接地气的人物传记或者口述历史,那里头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但有更多挣扎、选择和妥协,那才更像大多数人的生活。
大冰的书?就像是快餐,吃下去当下觉得甜,但缺乏营养,也经不起回味。更重要的是,它给你描绘的那个世界,那种价值观,那种对“美好”的定义,有点儿偏颇,有点儿单一,甚至有点儿误导。它可能会让你觉得,如果没能去大理,没能在丽江晒太阳,没能遇到一个会弹吉他的浪子,你的人生就好像少了点儿什么,不够“酷”,不够“真”。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焦虑?另一种束缚?
我们不需要被告知如何“勇敢”、“自由”、“善良”,这些东西是靠自己去体会、去选择、去实践的,而不是从别人的传奇故事里廉价地批发来的。那些真正深刻的体验,往往是沉默的,是个人的,是无法批量复制、大声宣扬的。
所以,大冰的书我们不推荐。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有太多太多比他更好、更真实、更有价值、更值得你花时间去读的书等着你。别被那些精心包装的“情怀”和“远方”轻易俘获了。看看眼前的生活,读读那些扎根于这片土地、这些人群里的故事吧。那才更有劲儿。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