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我说什么功利性阅读,扯淡!在大学里,你需要的是那些能让你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东西。你需要那些让你在无数个失眠的深夜,或是在图书馆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噌”地一下,被击中灵魂的书。
先说点硬核的,但不枯燥的。哲学?一听就头大是吧?别怕。没人让你一开始就去啃康德黑格尔,那是找虐。你可以试试加缪的《局外人》,或者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好吧,这个还是有点硬,但可以试试导读版)。加缪那种疏离感、荒诞感,大学里多多少少都会体会到吧?觉得自己跟周围格格不入?觉得很多事情毫无意义?看《局外人》,看默尔索怎么活着,怎么死。不是说让你学他,而是让你看到一种极致的可能性,然后反过来想,我的意义在哪儿?我的选择又是什么?

再来点东方的智慧。看看庄子啊,《逍遥游》什么的。读完了你可能还是困惑,但你会发现,哎哟,原来烦恼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原来心还可以这么野、这么自由。它不给你标准答案,它给你的是一片旷野,让你自己去跑,去摔跤,去打滚。
接着,文学,这是我的心头好,没有之一。文学不是让你学写作手法(虽然也能学到),它让你体验。体验那些你这辈子可能都遇不到的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玩意儿,我的天,《罪与罚》!别跟我说它沉重,它就是一面镜子,照得你心慌,但你看完,好像心里某个角落被凿开了,透进了光,虽然那光可能也有点冷。它探讨的是人性里的幽深、罪恶、救赎,大学时候不琢磨这些,难道等到上班被磨平棱角再想?还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那种魔幻现实主义,看得你如痴如醉,又晕头转向。它告诉你,历史是循环的,孤独是宿命的,但生命力的野蛮生长也是真的。
别忘了咱们自己的作家。鲁迅,《彷徨》《呐喊》,别因为教科书里分析过度就觉得他无聊。跳出标准答案,去读原文,读那些带血带泪的文字。那个时代的病,有些现在还病着呢。他的批判、他的清醒,是这个时代太稀缺的。还有余华,《活着》,冯内古特的《第五屠宰场》,这都是关于活着这件事本身的思考,关于苦难,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里的渺小与坚韧。这些书读完,你再看看身边为点鸡毛蒜皮小事烦恼的同学,可能就会生出点不一样的悲悯或达观。
历史书呢?不是让你背年代背人名那种。去读那些有故事、有视角的书。比如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这书虽然有些争议,但它提供了一个高空俯瞰人类几十万年的角度,让你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习以为常的东西产生疑问:钱、国家、宗教,这些玩意儿到底是怎么来的?它们为什么这么有力量?读完你会发现,很多你觉得“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不过是无数年前某个偶然事件的结果,是大家集体想象出来的。这多酷!它帮你祛魅,让你不那么容易被各种宏大叙事忽悠。
还有,看看非虚构吧。那些讲社会问题、讲人怎么思考的书。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我的妈,读完这本书,你才知道自己的脑子有多么不靠谱,有多少认知偏差,多少非理性。下次做决定、判断一个人、甚至刷手机的时候,你都会不自觉地启动慢思考模式。这是提升认知的利器,比你多考几分、多拿一个证书可能都管用。
审美也别落下。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薄薄一本,但它能彻底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尤其是看图像的方式。它告诉你,那些广告、那些艺术品、那些照片,背后都藏着什么样的权力关系、什么样的凝视。读完再去逛画展、刷社交媒体,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好像眼睛被擦亮了。
别把读书搞得像完成任务。找你感兴趣的切入点。可能是因为一部电影、一首诗、一个人、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跟着那个兴趣走。读不下去就换一本,这又不是强制的。可以在书页上画,写批注,跟书对话。把书撕烂了都行(开玩笑,爱护书籍是美德),重点是你和书之间的那种连接。
大学四年,是一个摸索、碰撞、自我构建的关键时期。教科书给你的是知识的框架,而这些课外书,它们是往框架里填充血肉、注入灵魂的。它们帮你找到坐标系,不是为了让你去站队,而是让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的长河里大概处于什么位置。它们给你勇气,去质疑、去不同意、去独立思考。它们也给你慰藉,在你觉得孤独、迷茫的时候,你知道几百年前、几千年前,也有人跟你一样痛苦、一样困惑,而他们把这些写了下来,穿透时空来跟你握手。
所以啊,别整天刷手机、打游戏、忙着那些看起来很重要的破事了。找本书读读吧。随便哪本都行,只要它能勾住你。也许就在某一页,你就会跟另一个伟大的灵魂相遇,然后,你的人生就此多了一条岔路,通往更广阔、更有趣的地方。信我,这买卖,血赚。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