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读书这件事儿,好像也变了味儿。不再是为了考试、为了卷学历、为了赶紧学点儿“有用”的东西好去职场厮杀。它更像是一种喘息,一种和自己、和世界对话的方式。或者,就是找个地方藏起来,让那些文字把你裹一裹。所以要看什么呢?那些“成功学”啊,“快速致富”啊,“高情商聊天秘籍”啊,说真的,这年纪看这些,味儿有点儿不对了。需要的是那些,能和你心里的那种“乱”和“静”产生共鸣的东西。
我想推荐几本,或者说,几种“调调”的书。不是那种非得划重点做笔记的教科书,更像是——嗯,像是认识了几个特别有意思,或者特别能理解你的朋友,听她们讲故事,听她们唠叨,听她们不动声色地揭穿生活的小把戏。

先说说那些让人沉浸进去的故事吧。这年纪,你可能已经见识过不少人性的复杂,职场上的九曲回肠,亲密关系里的拉扯。所以,那些把人写得透透的、把关系写得像真的一样的书,特别有分量。
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哦天哪,《我的天才女友》打头的那一系列。莉拉和莱农,这两个女孩,一辈子的纠缠,嫉妒、欣赏、竞争、依赖,那种复杂劲儿,啧啧,看得人心口发闷又欲罢不能。尤其她写女性之间的友谊,太真实了。不是手拉手逛街那么简单,里面有幽微的权力游戏,有不甘,有暗自较劲儿。你在她们的故事里,会看到自己,看到你身边的女性朋友,看到那种社会环境怎么一点点儿塑造(或者说扭曲)一个人。到了30岁,再看这种书,你就更能理解那些宿命感,那些挣扎,那些明知道是泥沼却还是陷进去的无奈。你会想:哦,原来人活着,就是这么一回事啊。不是鸡汤,是血淋淋的真实,但看完你会觉得,嗯,没关系,原来大家都是这样,在泥里开花。
再换个口味。有时候你不需要那么浓烈的情感,只是想找个地方待着,让心静下来。图韦·扬松的《夏日书》,简直是夏日里的一块冰,或者冬日里暖暖的炉火。就是一个小女孩和她奶奶在一个小岛上过夏天的事情。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就是日常,散步,聊天,观察大自然,一些小小的烦恼和发现。可它写得太好了,那种对细节的捕捉,对生命里那些细小却又永恒的东西的感受力。奶奶那个角色,太迷人了,充满智慧,又有点儿古怪。读这本书,你会觉得整个世界的节奏都慢下来了。到了30岁,可能你比以前更容易感受到那种对“静”的渴望,对简单、纯粹时光的珍惜。这本书就像一个提醒:慢下来,去看看身边那些一直在那里,却被你忽略的美好。看蚂蚁搬家,听海浪的声音,和爱的人说些漫无边际的话。
然后说说那些让你想问题的书,但不是那种端着架子讲大道理的。更像是,一个聪明又有点儿丧的朋友,和你坐下来,聊聊那些你一直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琼·迪迪昂的作品,比如她的散文集。她的文字啊,太酷了,冷峻,锋利,一针见血。她写美国西海岸,写那些时代的症候,写人心的漂泊和失落。你可能不会对她写的具体事件感同身受,但她那种观察世界、解剖问题的角度,会给你很大启发。她不告诉你怎么办,她就是把事情摊开来给你看,让你自己去感受,去思考。30岁,你可能不再那么容易被表面的东西迷惑,开始想看清事物的本质。迪迪昂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帮你剥开层层迷雾。读她,会让你变得更敏锐,对那些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社会现象,对人心里的幽暗角落,有更深的理解。不是看完就觉得人生有希望了那种书,而是看完让你觉得,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复杂,荒诞,但至少,你看清了一点点。
有时候,你可能只是需要一些,关于怎么和自己的焦虑、和生活的无意义感相处的方法论,但又不想要那种喊口号式的。阿兰·德波顿的书,比如《哲学的慰藉》,或者他写爱情、写工作、写旅行的那些。他用很温柔的方式,把哲学拉下神坛,告诉你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是怎么思考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正在经历的困境的。失恋了怎么办?工作不顺心怎么办?感到孤独怎么办?他不是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告诉你,你看,苏格拉底、尼采、叔本华,他们也想过这些问题,他们是这么看的。他把这些深刻的思想,用很日常、很贴切的方式讲给你听。到了30岁,你可能不再寻求别人的认可,更想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德波顿就像个温和的向导,带你看看人类智慧史上,别人是怎么处理这些情感难题的。你会发现,原来你的烦恼不是独一份,而且,早有人思考过解法,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但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就够了。
最后,说说那种能给你“能量”的书,但不是打鸡血,而是让你觉得,哦,原来我可以这样活。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自在》(英文是《Big Magic》),她写关于创造力。她不是说你非得成为一个艺术家,而是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创造性的冲动,你可以用各种方式去表达它。种花,做饭,写日记,跳舞,任何让你觉得投入、让你感受到“流”的东西。她写得特别真诚,有趣,没有一点儿说教的意思。她把“灵感”啊、“创造力”啊,这些听起来有点儿虚的东西,写得特别具体,像一个个小精灵。读这本书,你会觉得,哎呀,原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个“远方”不是非得去很远的地方,而是你心里那个,一直想去探索但没敢去的小角落。30岁,你可能开始觉得,不能再为了别人而活,得为自己找点儿乐子了。这本书就像给你壮胆儿,告诉你,去吧,去试试那些你一直想做的事儿,就算做得不好,也没关系。重要的是那个过程,那种和自己内在的能量连接的感觉。
你看,推荐的书,不是一个固定的清单。它们更像是不同的“门”,你觉得哪个门后面有你想呼吸的空气,就推开哪扇。30岁,是一个开始真正听自己内心声音的年纪。读书嘛,就是帮你把那个声音听得更清楚一点。或者,就是在你听不清的时候,提供一些别的声音,让你知道,你不孤独。去找那些让你舒服的文字吧,那些让你觉得“啊哈,原来是这样”的顿悟瞬间,那些让你会心一笑或者热泪盈眶的故事。它们会陪你,走过这个有点儿特别的年纪。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