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这名字,北京市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心里头那感觉真是挺复杂的。像是扑面而来一股子书墨味儿,又夹杂着那么点儿,怎么说呢,应试教育的无奈?或者,是教育者们那份沉甸甸的期盼?我想象着,那些孩子们,背着书包,挤着地铁公交,好不容易回到家,除了堆积如山的作业,眼前还得摞上这“必读”的书单。
可这“必读”俩字儿啊,听着就有点儿沉甸甸的,不是吗?它带着一种强制性,一种任务感。阅读本该是件多么自由、多么舒展的事儿啊!就像呼吸新鲜空气,就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是生命里自然而然的渴求。尤其对于中小学生,他们的童年,应该是五颜六色、充满探险和奇遇的。而书,就是那扇通往无数世界的门。有时候,我觉得吧,一旦加上“必读”这光环(或者说是枷锁?),那扇门的光芒是不是就暗淡了几分?孩子们会不会一看是“必读”,心里就先打了退堂鼓,觉得这是又一个要完成的指标,又一次可能要面对的考试?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哪有什么官方的必读书单?书都是自己找、自己撞见的。在学校图书馆里,书页泛黄、带着点儿尘土味儿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在旧书摊上,花几毛钱淘来的封面都磨破了的《小飞侠彼得·潘》;还有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看的《西游记》,那些妖怪啊、神仙啊,简直把我的想象力撑得鼓鼓的。那种发现的惊喜,那种完全出于好奇和喜爱的沉浸,是任何“必读”都给不了的。
现在有了这个单子,我理解它的出发点,肯定是为了孩子们好嘛!是为了让他们接触那些公认的经典,那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比如那些传世的文学作品,它们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能让孩子们懂得爱与勇气,理解人性的复杂,拓宽他们的视野。可能还有一些科学普及类的,打开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都是好的,真的。基础教育嘛,总得有个框架,有个导向。你不能指望每个孩子都能自己摸索出一条通往阅读深渊的路。总得有人,或者一个机制,在起点上推一把,指个方向。
但是啊,问题来了。这个单子有多长?孩子们有多少时间?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我们希望他们是真的把书“读进去”了,还是仅仅是知道个大概,能应付老师的提问或者写个读后感?说实话,有时候看到孩子们疲惫的小脸儿,再看看他们书包里那厚厚的书,心里真是替他们感到累。阅读如果变成了负担,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就像你给一个人再好的食物,如果他根本没胃口,甚至反胃,那这食物再营养又有何用?
我总觉得,这个必读书目应该是一个推荐书目,一个参考书目,一个引导书目。它应该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它告诉孩子们和家长们,这些书是宝藏,值得你去挖一挖。但挖不挖,怎么挖,挖出什么,应该留给他们自己更多的空间。能不能让孩子们在完成基础的“必读”要求后,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情去读那些不在这单子上的书?去读那些当下最吸引他们的漫画、科普杂志、甚至只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育嘛,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终身学习习惯的人。而阅读习惯的养成,绝对是这其中极其关键的一环。它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多少考试能用的知识点,而是为了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情操,拓展他们的思维边界。所以,光有一个单子,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怎么去“用”好这个单子。
老师们能不能多花点时间,不是考阅读理解,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大家围坐在一起,你讲讲你觉得哪个角色最酷,我聊聊我被哪个情节感动哭了。家长们能不能放下手机,陪着孩子一起翻翻书,哪怕只是听他们讲讲书里的故事,问问他们的感受?创造一个真正有阅读氛围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比任何一个强制性的书单都来得重要、来得有效。
而且,这个书目的更新和调整,是不是也应该更接地气一些?结合孩子们的成长阶段特点,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甚至可以适当听听孩子们的意见?他们的世界变化得太快了,除了那些永恒的经典,他们还需要能引发他们共鸣、解答他们当下困惑的书。比如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关于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些,经典的鸿篇巨制里可能没有直接的答案,但优秀的当代作品里或许有。
北京市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它是一份带着善意的名单,但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负担。希望我们的教育者们,我们的家长们,能看到这硬币的两面。让这份必读书目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之路上的灯塔,而不是一块沉重的绊脚石。让阅读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匆匆翻过的几页纸。毕竟,阅读带来的那种内心的充盈和力量,是任何分数都无法衡量的。那是属于孩子,也属于每一个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