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吗?捧着一本厚厚的《西游记》,不是为了看热闹的猴子,而是要记住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宝贝叫啥,黄袍怪是咋回事儿,火焰山得用什么扇子才能过去。小时候看电视,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猪八戒贪吃好色,沙僧只会喊大师兄师父说的对。那多好玩儿啊!可到了初中,它就成了得分析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猪八戒的农民式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天呐,那时候背这些词多拗口!),甚至要探讨唐僧这个人物的复杂性。那种感觉,就像是把你拽进一个五彩斑斓的梦里,然后告诉你,等等,别光看颜色,你得把构成颜色的成分分析出来,比例对不对?但是说真的,即使套着考试的镣铐,那些神魔、那些历险、那些奇遇,还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你。孙悟空一个跟头翻过去,哎呀,那时候心里是真觉得痛快!管它什么精神不精神,就是觉得他牛,他敢!他孤身闯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那种无法无天的勇气,在少年心里种下了不安分的种子。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妖精,哪个拎出来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你看,明明是考试,最后记住的还是故事本身,是那些活生生(即使是假的)的形象。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吧,它总能冲破那些功利的屏障,直接抵达你心里最纯粹的地方。
然后是《水浒传》。比起《西游记》的天马行空,《水浒》的世界可就沉重、血腥得多了。考试会让你记住一百单八将的绰号,他们的籍贯,他们是怎么上山的。可谁真正读进去了,记住的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豪气,记住的是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悲愤,是武松景阳冈打虎的神勇,是宋江那种复杂的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憋屈。替天行道?说实话,少年时读,觉得他们仗义、痛快!杀个贪官污吏,劫个不义之财,多解气!但读着读着,那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局限性,那种招安后的悲凉结局,就像一盆冷水。特别是看着那些曾经那么鲜活的好汉,一个个在征讨方腊的路上或病或死,那种英雄末路的苍凉感,真是能压得人喘不过气。考试让你分析封建社会的黑暗,分析农民起义的悲剧,那些都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它让你看到了一种义气,一种反抗,也让你早早地 glimpse 到了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有时候忠诚和正义会互相撕扯,个人命运在大时代面前何其渺小。那个江湖,是血和泪混成的。

再说说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哎呀,这本书读着真是让人心疼。考试要你分析祥子从充满希望到彻底沉沦的原因,分析旧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可当你一页一页读下去,跟着祥子一起在大街上拉车,感受那种疲惫,那种屈辱,那种对一辆自己车的心心念念,看着他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生活碾碎,看着虎妞那个又可怜又可恨的女人,看着小福子那个悲惨的姑娘……真的,你会被那种真实的苦难击中。它没有《西游记》的神奇,没有《水浒传》的江湖,它就是生活本身,赤裸裸的,沉重的。读完常常会觉得闷闷的,心里压着块大石头。那时候,考试会问你,祥子为什么会变成行尸走肉?是因为他懒吗?当然不是!读完书你就知道,那是一种无力感,一种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命运泥沼的绝望。这本书,与其说是教会你分析社会问题,不如说是让你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生活不易,什么叫时代的悲剧。
还有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刚开始读觉得有点散,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故事线。一篇篇都是琐碎的回忆,阿长的迷信和善意,长妈妈的“给我好好地写字!”,藤野先生的认真和温暖,三味书屋里的无聊和偷偷画画的乐趣。考试会让你记住《山海经》啊,《二十四孝图》啊,要理解鲁迅先生借回忆表达的思想感情。但读着读着,你会咂摸出不一样的味道。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里,藏着先生锐利的观察,藏着对旧事物的批判,也藏着一丝淡淡的怀念。特别是写藤野先生那段,真让人感动。一个异国他乡的老师,对待学生那样真诚、那样负责,那种超越国界的师生情谊,特别动人。这本书让你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鲁迅,不是教科书里那个高高在上的“民族脊梁”,而是一个会回忆童年、会感怀师恩的普通人。它的魅力在于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那些细腻的情感,就像一壶老茶,越品越有味儿。
当然,还有那些带着我们去远方的书。《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哎呀,这两本简直是少年时代的探险启蒙啊!尼摩船长开着鹦鹉螺号,潜入神秘的海底世界,看那些奇妙的生物,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鲁滨逊流落孤岛,从一无所有到建立自己的王国,那种生存的智慧和毅力,太让人佩服了!考试可能会问你鹦鹉螺号的特点,问你鲁滨逊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但谁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不是自己也变成了探险家、漂流者?你跟着他们一起好奇,一起紧张,一起感受那种征服未知的兴奋和挑战极限的成就感。这些书在心里埋下了探索世界的种子,告诉你,勇气和智慧能带你走多远。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它们就像一扇窗,让你看到了外面广阔而神奇的世界。
回头看看这些所谓的“必考书目”,它们确实承载了考试的压力,有必须记住的人物、情节、主题。但它们更像是一个个入口,把你带进不同的世界,让你遇见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命运。它们让你知道什么是仗义,什么是善良,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希望,什么是反抗,什么是坚持。它们让你在安全的距离外,窥见了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辽阔。
说实话吧,当年很多时候是囫囵吞枣,为了应付考试,划重点,做笔记,甚至看各种“缩写本”、“解读本”。但现在想起来,那些字句,那些人物,并没有随着考试结束就烟消云散。它们像影子一样跟着你,在你遇到困难时,也许会想起鲁滨逊;在你看到不公平时,也许会想起水浒的好汉;在你感受生活的沉重时,也许会想起祥子。它们成了你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一个基石。
也许,“必考”本身带着点功利色彩,但这些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能被一代代人列入必读书单,不是没有理由的。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精神的养料。它们让你在少年最容易迷茫、最需要引路的时候,看到了那些光芒,那些勇气,那些人性的力量,也看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它们是你的第一批精神导师,你的第一批纸上朋友。考试虽然结束了,但它们的影响,可是一辈子都抹不去的。所以,别只把它们当成任务,去读吧,去感受吧,去跟书里的人物交个朋友吧。那才是真正的,无声的财富。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