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喂,初三啊,听着都替你们喘口气。那阵子,我的世界里除了卷子就是卷子,桌子堆得跟小山似的,台灯一亮就是深夜。感觉全世界都按下快进键,就你一个人在原地被各种公式定理、古文诗词围追堵截。那时候,“课外书”这三个字,简直是奢侈品,甚至是有点“罪恶”的,毕竟哪有时间干那没用的事儿?老师家长眼里,一分钟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在刷题上才算值。
可说真的,现在回过头看,那段日子里,如果完全断了和书的连接,除了课本和辅导资料,真就剩下点儿“空心人”了。不是说那些题不重要,考个好高中当然重要得要命。但人呐,不能只有考试啊。尤其是在那个三观开始猛烈碰撞、对世界有点好奇又有点懵逼的年纪,几本真正的好书,抵得过一箩筐鸡汤,能给你心里垫点儿东西,让你不是那么容易就被铺天盖地的压力和信息给冲跑。

所以,别再盯着那些“名著导读”或者专门给你划重点的玩意儿了。那种带着任务、为了应付考试而看的书,跟嚼蜡没两样,看完除了知道个大概剧情和人物关系,心里能留下啥?没劲透了!我们要看的是那种读起来有点费劲,但读完了能在你心里“咯噔”一下,甚至让你好几天缓不过来,或者突然就觉得看世界的角度好像有点不一样了的书。
来,听听我这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几本压箱底、觉得初三时候看贼拉有用的书,或者说,就算当时没看,现在想来,如果看了会少走很多弯路,心里能更踏实点儿的书。
第一本,必须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名字听着特历史,特枯燥是不是?别被名字骗了。它讲的就是公元1587年,明朝万历皇帝当政的第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儿,几个看似不相干的人物——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将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在那一年里的境遇和选择。但作者写得太神了,他不是给你讲流水账历史事件,而是通过这些人和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深层的问题。你会看到,哪怕是皇帝,也有他的无奈;那些看起来特牛的人,其实也被各种规矩、制度、甚至人情世故给绑着。
读它,最大的好处是能让你跳出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我们学历史,总喜欢分好人坏人,成功失败。这本书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复杂得多,很多时候不是个人努不努力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是社会运行底层逻辑的问题。这对初三的孩子特别重要。你们开始要理解社会了,要接触更复杂的人际关系,读读《万历十五年》,能让你们明白,很多事情的发生有它深层的原因,不是简单一句“谁错了”就能概括的。它能帮你培养一种看待复杂问题的视角,这种视角,比背多少历史年代都管用。而且黄仁宇的文字,带着一种老派史学家的韵味,读起来有点慢,但特别扎实,能沉淀你的心。
再来一本,稍微“疼”一点,但绝对值得。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对吧?福贵的一辈子,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苦难,亲人一个个离去,但他呢,却依然活着。这本书太震撼了,它让你直面生命的脆弱和坚韧。在初三那种高压下,人很容易变得脆弱、敏感,一点点挫折都可能被放大。读《活着》,不是让你去比惨,而是让你看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活着,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韧性。
这本书会让你思考什么是苦难,人为什么而活。福贵身上那种最原始的生命力,那种哪怕只剩自己和一头老牛,也能哼着歌走在田埂上的劲儿,特别触动人。它告诉你,不管遭遇什么,生活总会继续,而且总能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一点点活下去的理由和温暖。对于正在经历青春期迷茫和学业压力的你们,这本书就像一记重锤,但也像一剂强心针,让你明白,人生底色也许沉重,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去面对,怎样去“活着”。它能帮你建立一种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这玩意儿,比啥都宝贵。
换个口味,来点儿开脑洞的。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这本书火得一塌糊涂,不是没有道理。它不是那种给你讲某个历史时期细节的书,而是从整个人类几十万年的尺度来看我们这个物种的故事。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再到今天。它会提出一些你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为什么人类能统治地球?我们所谓的“文明”、“国家”、“货币”这些概念,是不是虚构的?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会把人类带向何方?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坐上了一艘太空船,俯瞰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它能极大地拓宽你的视野,让你跳出眼前刷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去思考人类的未来,我们这个物种的位置。它会挑战你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让你开始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在初三,视野特别容易被圈定在“眼前这一亩三分地”,读读《人类简史》,就像给你打开了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可能性。它激发的是你对未知的好奇,对探索和思考的渴望。这可是学习最原始的驱动力啊!
还有一本,可能稍微“小众”一点,但我觉得特别有价值。帕特里克·苏斯金德的《香水》。这本书是个小说,讲一个对气味极度敏感甚至没有自身气味的怪胎,如何为了捕捉和制造出最完美的香味,而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听着有点吓人是不是?但这本小说写得太妙了,它在讲极致的追求,讲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讲欲望和毁灭。
《香水》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语言,苏斯金德对气味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你读的时候,仿佛能闻到文字里散发出的各种气息,肮脏的、芬芳的、诱惑的。这种文字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书中主角对“完美”香味的执着甚至偏执,能让你思考追求极致的代价,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在初三这个充满竞争的年纪,你们很多人都在被要求“做到最好”,这种对“完美”的追求背后是什么?读读这本书,也许能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它那种强烈的个人风格,也能让你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除了这几本,其实还有很多书等着你们。比如加缪的《局外人》,让你思考个体与世界的荒诞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种对生命、对亲情、对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读哭了多少人;甚至是一些优秀的科普读物,比如《霍金讲宇宙》之类,帮你抬头看看星空,别只盯着脚下。
读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读”本身。是你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投入的时间和思考,是那些字符在你脑子里激起的涟漪,是你在书里遇到的另一个自己,或者看到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别功利地去想它能让你多考几分(虽然很多书里的思想和视野真的能帮到你,比如写作),就把读书当作是在初三这场高强度拉练中,给自己留的一个小小的精神喘息空间,一个能安放自己不安、迷茫、甚至有点叛逆的心的地方。
怎么读?别急,慢慢来。一天读个半小时,甚至十分钟都行。找到你感兴趣的。读不下去就换一本,没关系。做做标记,写写笔记,或者就那么静静地读着,让那些故事、那些思想流淌进你的脑子,跟你的生活产生连接。别怕看不懂,有些书就是需要你长大一点再看,或者看很多遍才能咂摸出味道。重要的是,开始读,保持好奇心。
初三的日子很苦,但也很宝贵。这段时间里,你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快速形成。除了学校教的知识,课外书能给你提供更广阔、更复杂、更真实的世界样本,帮你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内核。别让课业填满你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留点缝隙给书吧。相信我,几年后再回望,你会感谢那个在台灯下、在被窝里、在偶尔偷来的闲暇时光里,认真读过几本“没用”的书的自己。它们不会直接帮你解出一道数学题,但它们会帮你成为一个更丰盈、更通透、更有力量的人。而这,才是面对未来更重要的武器,不是吗?所以,别犹豫了,去读吧!挑一本,一头扎进去!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