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看到的时候,心里是抗拒的。那会儿满脑子还是流行小说、动漫、游戏,突然来这么一堆——什么《呐喊》,听着就一股子老气横秋;什么《边城》,感觉会很无聊;还有《乡土中国》,光看名字就打哈欠。这哪是读书,这简直是“受刑”啊!
但日子还得过,书还得读。借的、买的,一本本摞起来,像一座小小的山。最先“啃”的好像是鲁迅的《呐喊》。天呐,那种文字,又短又硬,像块硌牙的石头。“他妈的!”这种词儿冷不丁冒出来,震惊又好笑。祥林嫂的悲苦,阿Q的可怜又可恨,孔乙己的长衫,闰土的猹……一个个破碎的画面,一股子压抑的气息,总觉得离我很远,又好像近在咫尺。那时候不完全懂,只是隐约感到一种沉重,一种叫“民族劣根性”的东西像乌云一样压过来。读完常常心里堵得慌,但又不得不承认,那些人物,就那么扎根在脑子里了,时不时跳出来晃一下。

然后是沈从文的《边城》。画风突变!翠翠,吊脚楼,清澈的溪水,渡船,那个爷爷……文字怎么可以这么美?干净得像山里的泉水,人物情感也那么纯粹,带着点儿淡淡的忧伤。读《边城》的时候,窗外如果正好下着雨,就感觉整个人都浸在那种湿漉漉、有点感伤的意境里。它不像《呐喊》那样劈头盖脸给你一闷棍,它更像一首悠长的民谣,缓缓流淌,让你看到另一个世界,那个离喧嚣很远,却充满人情味的地方。那种对美好却易逝的事物的描绘,当时读着觉得有点儿矫情,现在回过头看,才知道那份纯粹有多珍贵。
还有一些看似枯燥的,比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起初,这本我是硬着头皮翻的。什么“差序格局”、“血缘地缘”、“长老统治”……概念一个接一个,脑子都要炸了。但读着读着,尤其结合老师讲的一些内容,突然就觉得,哎,他说的那些“乡土逻辑”,好像真能解释很多我们身边的事情!家里长辈处理问题的方式,亲戚间的关系,甚至新闻里的一些社会现象,都能从他分析的那个中国社会底层结构里找到影子。这本书,它没讲故事,但它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社会的框架,让你知道为什么“人情”在这里这么重要,为什么熟人社会的影响这么大。它不是心灵鸡汤,它是社会解剖刀,一下子把很多模糊不清的东西切开了给你看。虽然读的时候还是很费劲,但读完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读小说给不了的。
当然,书单上还有别的,比如那些古代的经典选段,像《论语》、《孟子》什么的。这些更难啃,文言文是一道坎,思想也离现代生活有点远。但偶尔读到一两句特别有哲理的,或者那种气势磅礴的句子,还是会觉得挺震撼。比如孔子说的那些关于学习、关于做人的话,放了几千年还是有道理。孟子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虽然离我的高中生活十万八千里,但那种精神力量,是能感受到的。
回想起来,高一必读书目,与其说是知识的灌输,不如说是视野的开启,是思维方式的塑造。它们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探讨着不同的问题。它们逼着你跳出自己那个小世界,去看看以前的人是怎么活的,他们怎么想的,社会是怎么运转的。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不再只是那个埋头刷题的学生,你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阅读这些“必读书”,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困惑,有挣扎,有不得不完成任务的敷衍。很多书,当时只读懂了冰山一角,甚至误解了不少。但没关系,种子总归是种下了。它们可能在你心里沉睡很久,直到某个瞬间,因为某件事,某个念头,突然被唤醒,然后你发现,啊,原来那本书里早就讲过这个。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对着这张书单发愁,想告诉你,别把它当负担,当成一次探险吧。这些书里藏着通往不同世界的钥匙,它们也许不会立刻给你带来什么“分数”上的好处,但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让你变得更厚重,更能够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也更能够理解你自己。它们是灯塔,是你未来人生旅途中,随时可以回头寻找方向的坐标。好好读读它们吧,它们值得。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