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时哪有什么心思去看啊?课业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数理化虐我千百遍,语文除了古文和阅读理解,还得应付这所谓的“课外阅读”。所谓的“课外”,其实根本就是“课内任务延伸”,甚至比课内还让人纠结。因为老师不会像讲古诗词那样,一句一句给你拆解,最多扔给你一张阅读指导单,上面列着各种让你挠头的“思考题”:“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读后感”…… 天啊,八年级,我的经历除了写作业写到手抽筋,就是偷偷摸摸看两眼言情小说或者动漫,哪有什么深刻的人生感悟去“结合”啊!
那些书,很多名字现在想起来,依旧带着那个年纪特有的滤镜——沉闷、压抑,或者,嗯,有点距离感。比如《骆驼祥子》。老舍先生写得是真的好,那种地道的京味儿,字里行间都是活生生的劲儿。可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祥子的悲惨命运,那种一次又一次被生活碾压、最终沦为行尸走肉的过程,实在是太沉重了。当时读,感觉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透不过气。不理解,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这么倒霉?为什么反抗不了?看完之后心里堵得慌,一点也不像看武侠小说或者童话那样,有那种“看完啦,好轻松!”的感觉。考试要考他如何如何从充满希望到绝望,要分析那些“典型环境”塑造的“典型人物”。我当时只觉得,这日子也太苦了吧,还好我不是祥子。你说这是不是一种非常肤浅的理解?可那就是当时最真实的想法,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小孩,怎么可能真正体会到那种底层人民的绝望呢?也许,那些书的意义,就是让你知道,哦,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活着的人,还有这样的苦难。但这理解,是很多年、很多事情经历过后,回过头看,才慢慢有的。当时?就是一笔糊涂账,加上考试的一道题。

还有《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这个,怎么说呢,相比《骆驼祥子》的压抑,它显得轻松一些,带点回忆的温情,又带点冷峻的批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这些篇目是老师点名必讲、必考的。读百草园,觉得挺有趣,花花草草,昆虫,跟我们的校园生活好像有点像,又完全不一样。读三味书屋,体会那种束缚,觉得先生有点严厉。阿长呢,一个有点迷信、粗鄙,但又带着朴素善良的老妇人,形象挺鲜活的。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藤野先生》,那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异国师长的感激和敬意,又夹杂着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以及自己弃医从文的决心。当时读,觉得有点跳跃,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什么突然写这个人?为什么又写到“中间大概也夹带些私愤”?这些微妙的情绪和深层的意思,八年级的我们,能get到多少?可能记住的,也就是他给鲁迅改讲义,“改得很详细”,还有那个关于“匿名信”的段子,觉得有点意思,有点讽刺。
这些书,它们是经典,是文学瑰宝,这个我们知道,老师是这么说的,课本也是这么写的。但“必读”这两个字,就像一道符,贴在书封上,瞬间削弱了它们本应有的吸引力。它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一种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啃下的骨头。有时候会想,如果不是被强迫,如果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随便翻开一本,会不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会不会更容易感受到文字的美,故事的魅力,人物的灵魂?
那个年纪,我们正好处在青春期的漩涡里。心里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烦恼,对未来既憧憬又迷茫,和父母的关系有点紧张,和朋友的义气大过天。我们想看的是那种能引起共鸣的,能帮我们解答疑惑的,或者至少能让我们逃离现实一会儿的东西。那些带着历史厚重感、社会批判色彩的书,在那个当下,和我们之间好像隔着一层纱,看得见,却摸不着,或者说,不想摸。
当然,不能否认,阅读这件事本身,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总归是会留下点东西的。也许是一两个人物的名字,也许是一句刻骨铭心的描写,也许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情绪感受。多年以后,当你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祥子在大雨中艰难前行的身影,或者想起鲁迅笔下那个冬天雪地里的少年闰土,那些当时觉得沉重或隔阂的文字,可能就突然鲜活起来,和你的某种人生体验对接上了。这时候你才会惊觉,哦,原来这就是成长,这就是积累。那些当年“必读”的书,并没有白读。
说到底,八年级下册的必读书目,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书单,不如说是那个特定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教育的尝试。尝试把一些被认为有价值、有深度的作品塞进孩子们正在快速发育但还不那么成熟的心智里。这种塞的方式,有时候粗暴,有时候无效,但它确实是许多人接触这些经典的开端。
我想,更好的方式也许不是简单地列一个“必读”清单,然后扔给孩子们去啃,而是想办法,怎么让这些书变得有趣,怎么找到书中的某个点,能和那个年纪的孩子们产生共鸣。比如,讲祥子,是不是可以讨论一下“努力和命运的关系”?讲《朝花夕拾》,是不是可以聊聊“记忆中的童年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把这些书,从“考点”变成“话题”,变成引发思考和讨论的引子。
当然,这只是我站在这里,回望过去,或者看着现在的孩子们,发出的一点儿牢骚和想法。当时身在其中,可没想这么多。就觉得,哎呀,又有书要读了,还得写读后感,还得准备考试,烦!那种感觉,大概是所有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孩子们,心底里都会泛起的一丝无奈吧。但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不得不”,最终或多或少地塑造了今天的我们。它们是压在书包里的重量,也是,也许,打开某个未知世界的钥匙,只不过,钥匙的作用,得等你长大了,自己去试着拧动,才会知道。那些书目啊,就那么静静地待在那里,等着,总有一天,被你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