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几年级的必读书目

我第一次在课本上读到《背影》,具体是几年级,现在回想起来有点模糊了,但印象里,肯定是在初中,大概率是初一或者初二那会儿吧。那时候,语文课本里突然冒出来这么一篇,讲一个儿子送别父亲的故事。父亲穿了件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去买橘子,翻越铁道的情景。

坦白讲,十几岁年纪的我,读完这篇,心里并没有掀起什么惊涛骇浪。甚至有点费解。就……买个橘子而已啊?一个父亲,一个儿子,车站送别,这些场景,在那个信息爆炸前夜、我还没完全体会到世事艰辛的年纪,实在是太平淡了。课本上说它感人,说它情真意切,我呢,懵懵懂懂地跟着老师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划出那些“重要的句子”,比如“我望着他的背影,心里很快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等。嗯,知道了,这是父爱。但那份爱,具体是什么样的滋味,抱歉,那时的我,真的尝不出来

背影是几年级的必读书目

那时候的背影,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个考试点。一个需要记住的词语,一个需要理解的比喻(虽然现在看来,它哪里仅仅是比喻,分明就是那个具体的、沉重的、包含万千情感的身影),一个答题框架里的素材。至于朱自清先生写下这些文字时,心底翻腾的泪水懊悔感念,那些隐藏在朴实文字下的巨大情感,我那时大概只懂了冰山一角,甚至连那一角都算不上,更像是在遥远的海面上,看到了一点点模糊的影子

是不是那个年纪太小了?或者说,是那时的生活太顺遂了?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离别,没有真正体会过生活的重压,没有察觉到父母渐渐老去的背影里藏着多少辛酸付出。那个时候,总觉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就是那样的,一直在那里,像一座山,永远不会倒。而自己呢,像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急切地想挣脱束缚,飞向远方。课本里的背影,似乎与我正在经历的、我渴望的“自由”完全不搭界。

后来呢,生活这本“大书”开始一页一页地翻开。离开了家乡,去了远方读书、工作。送站成了每年甚至每隔一段时间的固定节目。站在站台上,或者车厢里,看着来送行的父母,他们的身影,在人群中,在车窗外,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他们的背影,不再仅仅是课本里的那个了,而是活生生的,带着岁月的痕迹,带着不舍牵挂,带着一种你突然间就读懂了的沉甸甸的爱

有一次,父亲送我上火车。他还是那样,不善言辞。帮我拎包,一直送到检票口。我先进去,回头看他,他站在那里,人来人往,他显得有点孤单。我透过玻璃窗,看着他转身,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朝外走。那一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像是突然从遥远的课本里跳了出来,狠狠地撞击了我。他的步子,不再是课本里那个为了买橘子而“蹒跚”的样子,而是承载了太多东西的、默默前行的步子。那件可能不是黑布大马褂的、但同样普通甚至有点的外套,包裹着一个不再年轻的身躯。我的眼泪,就是在那一刻,完全失控了。不是因为课本要求你“体会”它,而是因为,你终于在自己的生活里,真真切切地遇到了那个背影,并且彻底理解了它。

所以,《背影》到底几年级读最合适?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一个能用具体年级来界定的问题。也许,课本把它放在初中,是因为那个年纪的学生开始有了一点点独立的意识,需要认识到父母的不易;也许,是希望他们在学习写作时,能看到这种朴实文字的力量。这些教学的考量,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对于读者个体而言,真正读懂《背影》的时机,往往和你的人生阅历挂钩,和你的情感成熟度有关。

对我来说,初中读《背影》,是“认识”它;而后来,在一次次送别与被送别中,在那些无数个真实的背影里,我才算是真正开始“读懂”它。这中间隔了多少年?十几年?二十几年?谁算得清呢。这种“读懂”,不是老师课堂上讲的,不是参考书上写的,而是长在你心里的,是那些生活细枝末节一点点浇灌出来的。

也许,《背影》不应该仅仅是某个年级的必读书目,它应该是一篇“常读之书”。像陈年的酒,不同年纪去品,味道是完全不同的。小学读,或许读个热闹,知道有这么个故事;初中读,开始学着分析文字,认识朱自清;高中读,可能能看出一点时代的背景,感受那份父子情深的压抑;到了成年,尤其当你自己也为人父母,再读,那简直就是字字扎心,句句催泪了。你会看到那个父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如何艰难地为儿子打点一切;你会理解那种不善表达的爱,为何如此深沉;你会明白,有时候,一个背影,胜过千言万语

所以,别太纠结于《背影》是几年级的课文了。它是一个引子,引你开始关注那些日常里被忽略的温情;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你和你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它更是一份情感的存档,静静地躺在那里,等你的人生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开启,再去深刻地感受。

橘子背影,这两个意象,因为这篇不到两千字的文章,变得如此丰满、如此经典。它们不再仅仅是实物,而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家庭情感的符号。每当我看到超市里堆得高高的橘子,或者在车站瞥见某个匆忙的背影,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涟漪,想起那个穿着黑布马褂的父亲,想起那篇读过无数遍的《背影》。

几年级读《背影》?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时候,在哪个人生的路口,真正地与那个背影相遇,并因此,看到了自己从未真正看清过的,那份沉默而伟大的父爱。这份相遇,才赋予了这篇课文,在你生命中无可替代的意义。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981.html

(0)
好好学习好好学习

相关推荐

  • 二年级必看课外书有哪些

    说起来,二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图画书为主的世界,开始向文字书过渡。太简单的吧,觉得“幼稚”;太难的吧,又啃不动,容易产生畏惧感。所以,这个阶段的书,就像一座桥梁,得有趣、有画面感,文…

    2025年5月4日
    00
  • 毕淑敏初中生必读书

    首先要推荐的是《心灵的力量》。这本书汇集了毕淑敏诸多经典散文,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从亲情、友情到梦想、成长,从生命的意义到人生的价值,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

    2025年4月4日
    00
  • 初中生的课外书籍推荐

    一、点燃想象力的奇幻之旅 首先要推荐的是奇幻类书籍,这类书籍充满想象力,能够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哈利·波特》系列:这套书的影响力无需多言,它讲述了小魔法师哈利·波特在魔法学…

    2025年2月11日
    00
  • 党员推荐书目

    首先,当然是重温经典,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每一位党员的必修课。《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至今仍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它阐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

    2025年1月26日
    03
  • 9岁孩子课外书推荐

    一、奇幻冒险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魔法、冒险充满了向往。推荐几本经典之作,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惊险刺激的旅程。 1.《哈利·波特》系列:无需多言,这套书是无数孩子心中的魔法圣经。跟随…

    2025年2月2日
    00
  • 八年级语文必读书籍

    还记得《朝花夕拾》吗?鲁迅先生的文章,小时候读得一知半解,觉得晦涩难懂,现在再看,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反思和批判啊!尤其是《藤野先生》,当年只觉得藤野先生是个严谨的老师,现在才明白,那…

    2025年5月19日
    00
  • 10本必看的书排行榜

    第一本,得是《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天呐,第一次读,简直像掉进一个湿漉漉、色彩斑斓、充满腐朽又生机的梦。那个马孔多,那个布恩迪亚家族,一代又一代,孤独像胎记一样遗传。你会看到人类所…

    2025年5月3日
    00
  • 14岁女孩必读书籍

    首先,来点儿文学。不是那种假大空的文学史,而是能让你感同身受的,让你跟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的故事。比如《小妇人》。四个姐妹,性格各异,面对着战争,面对着贫穷,面对着爱情,她们的勇气…

    2025年5月19日
    00
  • 推荐儿童必看的书

    首先,我得说说《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不用多说了吧?经典中的经典!我小时候就爱看,现在也给儿子反复念。小林宗作校长简直是理想中的教育者,他尊重孩子的天性,允许他们自由发展。每次读到小…

    2025年5月19日
    01
  • 6年级必读课外书28本

    一、点燃阅读激情的中外名著 1.《西游记》(吴承恩): 神话故事的巅峰之作!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冒险故事,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三国演义…

    2025年4月16日
    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