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初二的必读书目,不是学校老师硬塞给你的那几本单子,而是那些能让你读进去,能让你心头一颤,能让你琢磨半天,甚至有点儿较劲的书。是那些能帮你打开一扇窗,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者深入挖一挖自己内心小宇宙的书。
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那些经典名著,对吧?没办法,它们就在那里,像座山。比如《西游记》。别跟我说只看电视版,原著那文字的筋道,那人物的活灵活现,电视里演不出来的!尤其到了初二,你再看孙悟空,会不会觉得这猴子有点儿像那个阶段的自己?本事不小,脾气挺大,老想折腾点事儿证明自己,遇上挫折就想打退堂鼓,还得有人拉着、管着。看他怎么一路跌跌撞撞,怎么跟形形色色的妖怪斗智斗勇(也斗力),怎么跟猪八戒、沙僧互相嫌弃又离不开,怎么跟唐僧那个“磨叽”的师父一路向西。读进去,你会发现那可不是简简单单打怪升级的故事,里面有人情世故,有坚持,有放弃,有对错难辨。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地方觉得慢、觉得啰嗦,但别怕,跳着看都行,挑你喜欢的看,总有些片段会像钩子一样,勾住你。

然后是《水浒传》。这个跟《西游记》感觉完全不一样,是硬邦邦的江湖气,血里带风。一百单八将,个个有脾气,有故事。初二看这个,是不是觉得“义气”这东西特别吸引人?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相助,那种豪情万丈,放在哪个年代都让人心潮澎湃。但它也不是只有打打杀杀,它写的是那个时代的压迫,是逼得人走投无路的反抗。看宋江的复杂,看李逵的直楞,看林冲的悲凉,看鲁智深的洒脱。这本书会让你开始想,什么是“好汉”?什么是“忠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话到底有多重?读它,就像喝了碗烈酒,有点烫,但够劲儿。当然,里面的暴力描写什么的,看的时候自己心里有个数,别全盘接受,去思考它为什么这么写。
跳出来,换个口味。《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哎呀,鲁迅?一听就头大?别别别,放下你的偏见!这本一点都不“高深莫测”,反而特别有味道。他写童年,写故乡的菜园子,写长妈妈,写范爱农。那些文字,像老照片,带着点儿模糊,带着点儿暖色调的伤感。他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简直活了过来。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小秘密基地?读《藤野先生》,会不会感受到那种跨越国界的师生情?读《狗·猫·鼠》,会不会觉得他老人家其实挺……傲娇幽默的?这本书能让你看到,原来伟大的作家也能写得这么有烟火气,这么贴近生活。它让你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回忆。
再来点儿不一样的刺激?《海底两万里》,凡尔纳的!我的天,这本书简直是给初二学生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之一。诺第留斯号潜艇,尼莫船长,神秘的海底世界……那时候科技还没这么发达,凡尔纳就能用文字构建出一个如此逼真、如此奇幻的海底探险故事。你跟着探险家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起下潜,看瑰丽的珊瑚礁,看巨大的章鱼,看沉没的亚特兰蒂斯。这本书不仅仅是探险故事,它还充满了科学幻想、环保意识(尼莫船长对陆地世界的厌恶和对海洋的守护)以及对自由的思考。读完你会觉得,哇,原来世界这么大,这么奇妙,而人类的想象力,更是无穷无尽!它可能会在你心里种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还有《昆虫记》,法布尔的。这个,可能有些同学觉得有点儿枯燥?全是写虫子?但你真要静下心来翻几页,你会发现法布尔爷爷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而且他对那些小生命,充满了惊叹和敬畏。他把甲虫、蜜蜂、蜘蛛这些在我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甚至有点儿吓人的小东西,写得比很多书里的人物都生动。看他怎么描写一个屎壳郎滚粪球,怎么描写一个蜘蛛捕食,怎么描写一只小小的蚂蚁的生活。你会在他的文字里看到生命的顽强、智慧、甚至是某种残酷的美丽。读这本书,是让你学会观察,学会尊重每一个微小的存在,学会发现平凡事物中的伟大。这对外面的世界,对我们自己,都是特别重要的一课。
再往“人”里面看一点,《名人传》,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三位都是各自领域的巨匠,但罗曼·罗兰写的不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有多了不起,而是他们作为“人”的一面。写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孤独。贝多芬耳聋了还在创作,米开朗琪罗一生都在跟自己的完美主义较劲,托尔斯泰晚年还在探索生命的意义。读他们的故事,你会看到,即使是那些站在巅峰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们选择了不屈服,选择了燃烧自己。这对于正在寻找自己方向、可能会遇到各种困惑的初二学生来说,是多大的精神力量啊!你会觉得,哦,原来“伟大”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坛,而是从无数次的跌倒和站起中磨砺出来的。
还有咱们自己的,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北京味儿,一个底层人力车夫的悲剧。祥子一开始多健康、多有盼头一个年轻人啊,就想靠自己的力气买辆自己的车。可看看他遇到的都是些什么事儿?战乱、敲诈、剥削、自己心爱的女人(虎妞、小福子)的悲惨结局……一步步把他推向深渊,从一个有理想、有活力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混吃等死的行尸走肉。读完心里特别难受,特别压抑。但这种“难受”是让你去看社会的阴暗面,去思考是什么摧毁了一个人,去感受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挣扎。它不是给你一个漂亮光明的结尾,而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让你去面对生活的复杂和沉重。这种体验,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可能还会提到《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斯诺写的。这本书,我觉得更多的是打开一扇窗,让你用一个外部视角,去看看当年那个动荡的中国,去看看那些我们课本里读到的人物,他们在外国人笔下是什么样子。那些关于延安、关于红军的故事,斯诺用一种相对客观、带有新闻纪实色彩的笔触写出来。你会看到一些非常鲜活的人物描写,听到一些之前不知道的细节。它不是教科书式的讲述,而是让你通过一个第三方的眼睛,去感受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物的魅力。读它,是为了让你对自己的国家、对那段历史,有更立体、更多元的认识。
当然,除了这些有点儿“重”的经典,我觉得初二还可以读一些能触动你当下的书。比如描写青春期烦恼、友情、亲情的,或者一些优秀的科幻、推理小说,甚至是历史普及读物。重要的是,这本书要能抓住你,让你想一页一页翻下去。
比如,有没有什么书让你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美?那种句子像诗一样流淌,让你忍不住想抄下来的?有没有什么书让你读着读着,突然就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窗外,觉得“对啊,原来是这样”?有没有什么书里的某个角色,让你觉得他/她简直就像是你认识的某个人?
这些书不一定是“必修”,但它们绝对是“必备”的。它们让你不那么孤独,让你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有过相似的困惑、相似的快乐、相似的悲伤。它们给你提供不同的视角,让你看到除了学习、考试、分数之外,生活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初二啊,就像一座桥,连接着懵懂的童年和即将到来的青春。你身体在变,思想也在变。阅读就像是在这座桥上给你准备的风景和补给。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不同的站点。停下来看看,走进去感受感受。有些书可能你当时读不太懂,没关系,先放着,也许过两年再翻,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有些书可能你读得很慢,字字句句都在嚼,那恭喜你,你遇到了能跟你深度对话的书。有些书可能你一口气读完,像坐了趟过山车,那也很棒,它给了你酣畅淋漓的体验。
别怕读“闲书”,初中这个阶段,恰恰是打好阅读底子、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时刻。比起死抠字词句,更重要的是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和力量。那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阅读,恰恰是在为你的人生、为你的理解力、为你的精神世界积蓄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初二的必读书目有哪些?嗯,上面提到的那些经典,是大多数人会推荐的起点。但更重要的“必读书目”,是你自己在那茫茫书海里,凭着好奇心、凭着那么一点点不服输的精神,自己去发现的那些书。那些让你读了之后,觉得心里某个地方被轻轻碰了一下,或者被狠狠撞了一下,再也无法回到原样的书。那些让你觉得,哦,原来阅读,是这么一件有意思,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去找吧,去读吧,你的初二,值得这些好书的陪伴。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