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不记得,那时候,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西游记》!我的天,光是那个开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一股子洪荒气息就扑面而来。孙悟空蹦出来的时候,简直了!无法无天,本事大得吓人,又天真得要命。跟着他一路打怪升级,那些光怪陆离的妖魔鬼怪,那些千奇百怪的法术,简直是把我们的想象力按在地上摩擦,再拔高九霄云外。什么金箍棒、筋斗云、七十二变,现在看是神话,那时候,那就是我的超级英雄,是课间吹牛的全部素材。不过,除了打打杀杀,后来才慢慢咂摸出点别的味儿来,唐僧的迂腐,猪八戒的市侩,沙僧的老实,还有孙悟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这些东西,悄悄地就渗透进来了,让你隐约觉得,“噢,原来人啊,不是只有一面儿的”。
紧接着那几本大部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那劲儿又不一样。《水浒》像一锅炖得烂烂的肉,香是真香,但血糊糊的,一股子江湖义气和悲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可后来看招安,看英雄们的末路,又觉得心里堵得慌。那种“替天行道”的理想,最终撞上现实的墙,撞得粉身碎骨。而《三国》,唉,权谋、智斗、英雄辈出又陨落。那时候看可能更多是看热闹,看关羽多忠义,诸葛亮多神,曹操多奸。现在再翻翻,才觉得那些人物太复杂了,不是简单的黑白。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背后是时代的洪流,是命运的捉弄。读这些,就像提前窥探了一下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无奈,虽然那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

从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里抽身,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就像一股清流,又像带着点苦涩的泉水。那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就是零零碎碎的记忆,关于长妈妈,关于范爱农,关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字是温和的,带着怀旧的温度,但字里行间又藏着锐利的东西。他写童年,写师长,写社会的一角,那种真实的、带着体温的记忆碎片,让人觉得,哦,原来这就是生活啊,有温馨,有无奈,有你搞不懂的大人世界。读它,好像第一次被提醒,原来那些被忽略的日常,也值得这样被珍视,被记录。
说到生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就像一记闷棍,直接敲在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上。祥子多努力啊,一门心思想买自己的车,想凭自己的力气活出个人样。可结果呢?被时代,被社会,一点点碾碎,吞噬。从一个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变成一具行尸走肉。那种绝望,那种无力感,读完后劲儿太大了。你会开始想,个人的奋斗在强大的环境面前,是不是真的那么渺小?善良、勤劳这些朴素的美德,是不是有时候也不堪一击?它让你第一次直面生活的残酷,心里会有点发凉,但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真实。
然后是童年。《童年》。高尔基笔下的那个童年,跟我们的差了十万八千里。灰暗、暴力、充满了苦难。但就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小阿廖沙的眼睛是那样清澈,他的感受是那样细腻。外祖母的善良和坚韧,像一道光照亮了整个故事。读这本书,你会庆幸自己的童年没有那样多的伤痕,同时也会感叹,生命的顽强,以及那些在泥沼中依然闪光的人性。它让你懂得珍惜,懂得同情,懂得看到苦难。
但别只盯着苦难看,人还有力量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本身就像个符号。他受了那么多苦,生了那么多病,却没有放弃。他那句“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当年听着可能有点口号,但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燃烧生命的热情,是真真切切能感染到你的。它告诉你,意志的力量有多大,一个人可以为了信仰付出到什么程度。虽然时代背景离我们远了,但那种超越困境的勇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说起勇气和冒险,《鲁滨逊漂流记》和《海底两万里》,那简直是少年心性的最佳燃料!鲁滨逊,一个人流落荒岛,从零开始,建房子,种地,驯化动物,硬生生在孤岛上创造了一个世界。读的时候,脑子里全是画面,他如何在沙滩上规划,如何锯木头,如何生火。那种自力更生的成就感,那种征服未知环境的原始冲动,太燃了!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哇,跟着尼摩船长坐着“鹦鹉螺号”潜入深海,看那些闻所未闻的海底奇景,惊险刺激的海底狩猎,神秘莫测的船长。这哪里是科幻?这简直是把世界地图撕开一角,给我们看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告诉你,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大、奇妙,而且等待着你去探索。
别忘了《昆虫记》!法布尔,一个老头,趴在地上,用一生的时间去观察那些微小的生命。蜜蜂、蜘蛛、蚂蚁… 那些我们平时可能一脚踩死的小东西,在他的笔下,活了!它们有自己的社会,自己的生存法则,自己的智慧和艰辛。读它,你会被法布尔的耐心、他的热爱所震撼,也会对生命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原来,平凡之处,藏着如此壮阔的宇宙。它教会我们弯下腰,去观察,去发现,去尊重每一个渺小的生命。
还有《名人传》,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三个人,一个音乐巨人,一个艺术巨匠,一个文学泰斗,哪一个不是光芒万丈?可书里写的,更多是他们的坎坷、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挣扎。贝多芬耳聋了还在创作,米开朗琪罗在权势下坚持自己的艺术,托尔斯泰在精神上不断探索。读完你会发现,伟大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是穿越无数磨难,战胜自身的局限,死磕出来的。它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知道,面对困难,不放弃,坚持做自己相信的事情,有多么重要。
最后,《简·爱》。一个不漂亮,不高贵,没有什么背景的小姑娘。但在那个时代,她勇敢地追求独立,追求平等的爱情。她拒绝了她不爱的有钱人,在尊严和物质之间,选择了前者。她对罗切斯特说“我不是没有灵魂的机器”,这句话,当年读到,就觉得像电流一样⚡️,一下子被击中了。她不是那种依附男人的传统女性形象,她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底线,自己的光芒。她让你看到,一个看似平凡的个体,内在可以有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
你看,这十二本书,真的像十二扇不同的门。有的通向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的通向复杂莫测的人心,有的通向渺小的伟大,有的通向遥远的冒险,有的通向个人的内心。它们不只是考试要考的知识点,更是塑造我们看世界视角的工具,是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向导。那时候读,可能囫囵吞枣,可能只记住一点点情节。但它们埋下了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生根发芽。即便现在有些细节模糊了,但它们留下的底色,那种对正义的向往,对生命的好奇,对个人价值的思考,是永远不会褪色的。那些纸页翻动的声音,那些油墨的清香,都定格在了少年时期的记忆里,时不时地,还会泛起涟漪。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