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第一次正儿八经去看这张表的时候,心里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高兴啊,终于有个官方背书的“你应该读这些”的清单了,省得大家伙儿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嘀咕,哎呦喂,这些书,真能在他们那个年纪读进去多少?会不会变成另一种“为了完成任务”的负担?毕竟,阅读这档子事儿,最怕的就是被逼着、被框着,那味道儿就全变了,再好的山珍海味,也成了味同嚼蜡的功课。
拿那些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来说吧,《西游记》那是肯定在列的,谁能绕开它呢?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猪八戒憨态可掬,沙僧老实本分,唐僧啰里啰嗦又心地善良。这些形象啊,早就刻进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里了。你说一个初中生读《西游记》,他图什么?肯定不是去研究里头的佛学思想,更不是去抠字眼儿分析章回结构。他读的就是一个字:闹!读的就是那股子天马行空的劲儿,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痛快淋漓,是他们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冒险和坚持。我在想,当孩子们翻开书页,读到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到东海龙宫借兵器那段儿,有没有可能,那一瞬间,他们也觉得自己能腾云驾雾?有没有可能,他们在心里偷偷地,或者干脆明目张胆地,像孙悟空那样对着眼前的“妖魔鬼怪”(可能是堆积如山的作业,也可能是生活中遇到的烦恼)翻个白眼儿,甚至想抡起金箍棒砸它个稀巴烂?这种想象力的萌芽,这种反叛精神的悄然滋长,在我看来,比背诵一百段人物描写都来得珍贵。别小瞧了这种“野”劲儿,《西游记》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释放的空间,一个允许他们做梦,做那些不那么循规蹈矩的梦的地方。

再说《水浒传》,这本子,读起来可就不是那么轻松愉快了。一百单八将,梁山聚义,替天行道。里面的人物,个个鲜活得要命,也复杂得要命。武松打虎的豪气,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悲愤,宋江的纠结……这里头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被逼无奈、被命运推搡着走向另一个方向的凡夫俗子。初中生读《水浒》,也许理解不了官场倾轧的深层逻辑,也许分不清谁是真英雄谁又是伪君子,但他们总能感受到那股子侠义,那份兄弟情谊,还有那种反抗不公的血性。这份血性,在当下这个相对安逸的时代,可能显得有点遥远,但它却是我们民族性格里硬朗的那一面。读《水浒》,就像是窥见了历史的一角,看到了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他们如何呐喊,如何挣扎,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出路。这份力量,这份不屈,对正在形成自己世界观的孩子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养料。它告诉他们,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生活充满不易,但总有人选择站起来,哪怕付出沉重的代价。
除了古典小说,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少年闰土》这篇,哎呀,每次读都心里酸酸的。那个在月光下叉猹的少年,那个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闰土,和后来那个麻木、恭敬地喊着“老爷”的闰土,简直是同一个人吗?短短一篇散文,写尽了时光的无情,写尽了社会对人的改变甚至摧残。初中生可能第一次从文学作品里感受到,原来“长大”这件事,不是只有快乐和自由,还可能有隔阂,有失落,有那种再也回不去的苍凉。读鲁迅,不是为了记住他批判了什么,而是去感受他文字背后那种深沉的忧伤,那种对国民性的锐利观察,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他的文章,就像一把手术刀,虽然有点疼,却能切开一些平日里被忽略的真相,让孩子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思考的种子一旦种下,未来的路,也许就会走得更清醒一些。
还有那些外国经典,比如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什么的,简直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哪个孩子能抵挡住潜水艇鹦鹉螺号的魅力?能不向往那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这些书,不仅仅是提供了科学幻想的启蒙,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它们让孩子们知道,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科学的边界可以不断拓展,梦想是可以被实现,哪怕现在看起来像天方夜谭。读着尼摩船长在海底的奇遇,孩子们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游,是在心里种下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这份好奇和向往,才是未来一切学习和创造的最初动力。
这份书单啊,看着是硬邦邦的条目,其实每一本背后都藏着一个灵魂,一个故事,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给你标准答案,它更多的是提出问题,留下空白,让你自己去填补,去感受,去碰撞。
说到底,必读书目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孩子们在人生中最富于想象、也最需要引导的阶段,去和那些伟大的心灵对话。这些对话,可能悄无声息,润物无声,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书里的某句话,某个场景,就那么一下子击中了他,让他对某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对某种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仅仅是,让他拥有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秘密花园。
当然,要让这些书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光靠一个冷冰冰的单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家长的陪伴和讨论,更需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别把阅读弄得跟苦行僧似的,找个舒服的姿势,泡杯热饮(或者冰饮,随他高兴!),读到好玩儿的地方可以哈哈大笑,读到难过的地方可以叹口气,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可以查资料,可以讨论,甚至可以暂时放下,过段时间再捡起来。阅读不是比赛,不是任务,它是生命中一段美妙的旅程。
所以,当我看到这张“初中新课标必读书目”时,我想到的不只是那一摞摞的书,更是透过这些书,孩子们可能瞥见的那些遥远的风景,那些复杂的人性,那些闪光的思想。我希望他们能在这张单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几本“心头好”,让那些文字,在他们成长的路上,照亮那么一小段,或者温暖那么一阵子。这不图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只要能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热爱阅读的小种子,让这份精神的滋养伴随他们走得更远,那就太值得了。这不就是我们这些过来人,对下一代最真诚的期盼吗?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