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有人问我“商科书单”,我头都大。这问题太空泛了,跟问“哪道菜好吃”一样。你喜欢吃辣还是吃甜?你是想学点真本事,还是就想在跟人聊天时能拽几个名词儿?
市面上的书单,一搜一大堆,什么“CEO必读50本”、“哈佛商学院推荐书目”,看得人眼花缭乱,最后结果呢?大部分人就是收藏、点赞,然后让它们在列表里吃灰。

我不想给你一份那样的名单。下面要说的这些书,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它们更像是一套工具,有的像锤子,有的像手术刀,有的甚至像一颗炸弹,能把我们脑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想当然的错误观念给炸得粉碎。
第一类:给你一双看透商业本质的眼睛
很多人读商科,学了一堆模型、理论,最后发现到了真实世界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搞懂最根本的东西。下面这几本,就是帮你打地基的,是压舱石。
-
彼得·德鲁克的几乎所有书,尤其是《管理的实践》
德鲁克这个名字,你绕不开的。但别把他当成某个供在神坛上的祖师爷。你要把他当成一个不停在你耳边追问的糟老头子。他的厉害之处,不在于给了多少答案,而在于他提出了那些 最根本、最要命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认为的价值是什么?”
就这几个问题,我敢说90%的公司都答不清楚。你以为你在卖咖啡,其实你在卖“第三空间”;你以为你在卖软件,其实你在卖“效率和安全感”。德鲁克的书,就是逼着你把这些被日常琐事掩盖掉的本质问题,重新挖出来,反复拷问自己。读他的书有点枯燥,像是啃一块硬面包,但啃完了,你能顶饿很久。
-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
这本书,简直就是所有大公司的“恐怖故事集”。它告诉你,一家公司是怎么在自己最擅长、最赚钱的时候,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诺基亚、柯达……这些案例都听烂了,但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这不是因为那些公司的管理者愚蠢,恰恰是因为他们 太聪明、太理性 了。他们太会服务现有客户,太会计算投入产出比,所以完美地错过了未来。
这本书的核心概念—— 破坏性创新 ,现在已经成了个时髦词。但你得真读懂了,才能体会到那种背脊发凉的感觉。它会让你在做任何决策时,都多一根筋:我们现在做的这些“正确”的事,会不会正在为我们挖好坟墓?
第二类:让你在具体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兵器
看懂了本质,还得会打仗。营销、战略、管理,这些都是具体的战场。下面这几本,就是能直接磨砺你兵器的。
-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定位》
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薄得像本小册子,但里面的能量密度极高。我跟你讲,营销的本质不是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活动,不是写什么辞藻华丽的文案。 定位,就是一场心智的战争 。你需要在消费者拥挤不堪的大脑里,占据一个简单、清晰、有力的词。
沃尔沃等于“安全”,可口可乐等于“正宗可乐”,特斯拉等于“智能电动车”。一旦这个心智烙印打下了,对手想攻破,难于登天。这本书会彻底改变你对品牌和营销的看法。它不是教你100种营销技巧,而是给你一把能打开所有营销难题的万能钥匙。
-
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
如果你只想读一本关于“人”的书,那就读这本。它不是什么厚黑学,它是一本极其严肃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这六个原则,就像是人类行为的底层代码。
你看完这本书,再去看这个世界,会发现到处都是它的影子。为什么超市总有免费试吃?(互惠)为什么你一旦答应了帮个小忙,后面就很难拒绝一个大忙?(承诺和一致)为什么网红带货那么厉害?(喜好+权威)这本书能让你瞬间变得“清醒”,既能让你看穿别人的套路,也能让你更有效地“说服”别人。它不是教你使坏,是教你理解人性。
第三类:拉高你的认知维度,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如果你只想做个优秀的经理人,上面那些可能就够了。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物”,一个能穿越周期、洞察未来的决策者,你就必须把视野拉到商业之外。
-
纳西姆·塔勒布的《黑天鹅》和《反脆弱》
塔勒布是个“大毒舌”,他把所有搞经济预测的、做风险模型的都骂了个遍。但你不得不服。他提出了一个震撼性的观点:我们这个世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那些意料之外的、极小概率的 “黑天鹅”事件 (比如金融危机、互联网的诞生、911事件)。而我们大部分所谓的“专家”,都在试图用研究白天鹅的方法去预测黑天鹅,这不是很可笑吗?
读他的书,你会开始怀疑一切模型和预测。但这不代表悲观,因为紧接着,他在《反脆弱》里给出了解决方案。他说,我们不应该追求“稳定”,而应该追求 反脆弱 ——一种能在不确定性和混乱中受益的特质。就像人的肌肉,越是通过锻炼撕裂,反而长得越强壮。这本书会彻底颠覆你的风险观,让你从“如何预测未来”转向“如何构建一个无论未来怎样都能活得更好的系统”。
-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这简直就是一本“人类大脑的使用说明书”。卡尼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但他是个心理学家。这本书告诉你,我们的大脑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凭感觉、直觉行事的“系统1”,反应快,但经常犯错;另一个是需要调用理智、逻辑分析的“系统2”,反应慢,但更可靠。
我们日常95%以上的决策,都是“系统1”拍脑袋决定的。为什么你会因为一个基金的名字好听就买它?为什么你会在打折时买一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这本书会让你对自己那些看似“理性”的决策,产生深深的怀疑。它能帮你识别自己和别人的认知偏见,让你在做重大决策时,有意识地去启动那个懒惰的“系统2”。这在投资、管理、甚至生活中,都至关重要。
一个意外的惊喜
-
艾利·高德拉特的《目标》
最后推荐一本特别的。它是一本小说。对,你没看错,一本讲企业管理的小说。主人公是个厂长,工厂一团糟,濒临倒闭,他必须在90天内扭亏为盈。
这本书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把一个极其深刻的管理理论—— TOC瓶颈理论 给讲透了。什么叫瓶颈?就是整个系统里最慢的那个环节。一个链条的强度,取决于它最弱的那一环。这个理论听起来简单,但它威力巨大。无论是生产线、项目管理还是个人成长,你都可以用它来找到那个限制你整体效率的“瓶颈”,然后集中所有资源去攻克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比啃那些干巴巴的理论书要好一百倍。
书,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找到那几本能让你“换脑子”的书,然后反复读、使劲琢磨,把它变成你血肉的一部分。
别再当一个图书收藏家了。去做一个思想的实践者。找一本书,就像找一个对手,跟它摔跤,被它蹂躏,然后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你会发现,眼前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