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那段几乎要崩溃的时期,我第一次听到了“正面管教”这个词。当时它像一束微弱的光,透进了我近乎黑暗的育儿困境。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在妈妈群里打听,然后,我的第一本“救命稻草”——简·尼尔森博士的《正面管教》,就这么闯入了我的生活。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育儿观念的“地基重建”工程。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跟你讲一堆大道理的学究派,反而像一位睿智又慈祥的长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理解孩子,如何去尊重他,同时又不失我们作为父母的坚定。
还记得书里反复强调的“和善与坚定并存”吗?我当时读到这里,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我的脑子。我一直以为,要么当个“虎妈”,严厉管教;要么就“佛系”,放任自流。从来没想过这两者可以像太极图的阴阳鱼一样,和谐共生。尼尔森博士用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告诉我如何具体操作。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不是一味催促,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他参与到解决方案的讨论中来。这不只是解决一个作业问题,更是在培养孩子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啊!书中的“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这个理念,更是彻底颠覆了我对孩子犯错的看法。以前孩子犯错,我总觉得是我的失败,是我的教育不力。现在我明白,那是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学习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我,要做的不是指责,而是引导他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找到更好的方式。

读完《正面管教》,我感觉自己才算是真正“入门”了。但育儿,从来不是一本书就能包打天下的事。我开始渴望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他们沟通。这时,我遇到了我的第二本“宝典”——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哦,天哪,这本书!它简直就是一本“沟通魔法书”。我记得书里那些关于“描述性表扬”和“倾听孩子感受”的技巧,真是太实用了。以前,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给我看他画的“大怪物”,我可能会敷衍地说:“画得真好!”或者“真棒!”现在我学会了更具体地去描述:“哇,我看到你用了好多绿色和蓝色,这些线条好有力!”孩子听到这种描述,眼睛都亮了,因为他知道你真的看到了他的努力,他的创造。
这本书还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倾听。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评判,放下自己的期待,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说“我讨厌他!”的时候,我不再急于说“不许讨厌同学!”而是会试着说:“你听起来很生气,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仅仅是这一句,就能瞬间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让孩子觉得被理解,被接纳。那些具体的话术,那些小小的角色扮演练习,真的让我的家庭沟通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争吵和对峙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共情。
再后来,我开始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如果我们能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生理机制,是不是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于是,我找到了丹尼尔·西格尔和蒂娜·佩恩·布莱森合著的《全脑教养法》(The Whole-Brain Child)和《无需打骂,也能教出好孩子》(No-Drama Discipline)。这两本书,彻底打开了我对儿童神经科学的认知大门。它们用一种非常生动、好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大脑的“楼上”和“楼下”概念,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整合他们的情绪和理性。
我记得《全脑教养法》里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把孩子的情绪脑比作一头“狂野的大象”,而理性脑则是驯象师。我们不能直接让大象“听话”,而是要先安抚它,再慢慢引导。当孩子情绪爆发时,不是去压制他的“大象”,而是要先“连接和重塑”——先用共情连接他的情绪,再引导他理解和表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明白,孩子大哭大闹,不是故意要惹你生气,很可能是他们大脑的“楼下”正在超负荷运转,他们还没学会如何管理和表达这些强烈的情绪。这份理解,让我对孩子的耐心度瞬间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我学会了在孩子发脾气时,先深呼吸,告诉自己:“这不是针对我,这是他大脑在工作。”然后蹲下来,抱住他,安抚他,而不是急于讲道理或者惩罚。
当然,还有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虽然它不是专门针对育儿的书籍,但其核心思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简直是家庭沟通的万能钥匙。它教会我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指责或抱怨;如何去倾听他人的需要,而不是辩解或反驳。当我不再用“你怎么总是这样?”而是说“我观察到你玩手机玩了很久,我感到有些担心,因为我需要你保持良好的视力,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想个办法,限制一下玩手机的时间?”的时候,对话的氛围瞬间就不同了。孩子更容易接受,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你的爱和关心,而不是指责。这种从“我”的感受和需要出发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冲突,增进了理解。
我还想提一本略带“野性”但又充满爱的书——海姆·G·吉诺特博士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虽然历史悠久,但字里行间那种对儿童尊严的强调,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深度洞察,至今读来仍是振聋发聩。吉诺特博士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指引你穿越育儿的暗礁。他提醒我们,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我们的“复制品”或“附属品”。他的观点有时犀利,有时温柔,但无一例外都指向一个核心:爱与尊重。
这些书,就像我育儿路上的航海图,每一本都为我指明了方向,每一页都浸润着我对育儿的思考和实践。它们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让我看到了无数家庭因为践行这些理念而发生的积极转变。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回想起我曾经那个手足无措、怒火中烧的自己,再看看现在这个虽然偶尔也会有情绪失控,但总能迅速调整,懂得和孩子共情、寻求解决方案的妈妈,心里充满了感激。
育儿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这些正面管教推荐的书籍,它们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让你一夜之间变成“完美父母”,但它们提供了一种理念、一套工具,让我们的育儿之路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智慧;少一些惩罚,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控制,多一些连接。它们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去改造一个孩子,而是去发现他,引导他,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我,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着我自己。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