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书单,当然不是一张白纸黑字列出来的清单。那太乏味,也太不林徽因了。她的书单,是藏在她自己的诗文里的,是嵌在她与友人的信件往来中的,是弥漫在她整个生命气息里的。要我说,她的书架,一半是康桥的云,一半是古中国的土。
拜伦、雪莱、济慈:那片永远湿漉漉的英伦春天
你读她的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种轻盈、灵动、饱含生命喜悦的笔触,是从哪儿来的?别忘了,她可是在十几岁的年纪,就跟着父亲一头扎进了伦敦的雾里,在康桥的柔波里荡漾过青春。

所以,我敢打赌,她的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一定摆着那几位英国浪漫主义的大神。
拜伦(Byron)!必须是拜伦。他的那种叛逆、激情,那种“我行我素,藐视一切”的派头,对于一个刚刚挣脱旧式家庭束缚、急于拥抱新世界的年轻女孩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林徽因骨子里有股子韧劲和傲气,这和拜伦式的浪漫英雄主义,简直是灵魂共振。她读的,绝不仅仅是《唐璜》的风流,更是那种向整个世界宣战的勇气。
然后是雪莱(Shelley)。如果说拜伦是烈火,那雪莱就是长风。他的《西风颂》,那种破旧立新的渴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种呼喊,完美契合了那个五四精神激荡的年代。林徽因的诗歌里有种理想主义的光辉,有一种向上的、飞翔的姿态,这背后,一定有雪莱的影子。她和徐志摩在康桥的相遇,不就是一场雪莱式的诗歌漫游吗?
当然,还有济慈(Keats)。啊,济慈。这位敏感、忧郁,用生命去感受美的诗人,恐怕是离林徽因的灵魂最近的一个。济慈的诗,是“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是对瞬间永恒的捕捉。我想,在那个北平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懒洋洋地洒在她病榻前的小几上,那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济慈诗集,一定比任何药方都更能慰藉她那被病痛啃噬的身体和同样饱受折磨的灵魂。她后期的诗,那种对生命、对死亡、对美的深刻哲思,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哀愁,那里面,绝对有济慈的味道。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但你真的以为,她的书架上只有这些风花雪月吗?那就太小看她了。林徽因之所以是林徽因,就因为她远不止是个会写几句漂亮诗的女学生。她是个真正的现代知识女性。
所以,她的书架上,必然有一个名字——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是的,伍尔夫。这位现代主义文学的旗手,意识流的巨匠。她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简直就是为林徽因这样挣扎着要在男性主导的学术世界里,开辟自己一席之地的女性写的宣言。林徽因要的,不就是一个能让她安心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书房吗?不就是一个能让她自由思想、自由创作的精神空间吗?伍尔夫用最犀利、最优雅的文字,把这种渴望喊了出来。林徽因读到时,想必会拍案叫绝,引为知己。
而且,伍尔夫的写作技巧,那种打散时空、捕捉瞬间思绪的意识流写法,你敢说对林徽因没有影响?去读读林徽因后期的一些散文和小说,比如《九十九度中》,那种碎片化的、多声部的叙事,那种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捕捉,是不是已经有了现代主义的端倪?她不仅仅是在吸收浪漫主义的养分,她也在努力跟上世界的步伐,探索文学表达的最新可能。
《营造法式》:一部用生命去校对的圣经
好了,现在让我们把视线从西洋书架挪开,转向另一边。这一边,可能没有那么浪漫,甚至有些枯燥,但分量却重得多。
这里,绝对有一部书,被她和梁思成翻了无数遍,甚至是用生命去守护的——那就是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
这本书,对她来说,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它是信仰,是事业,是她后半生的全部心血。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抗战时期,流亡李庄的岁月里,破败的农舍,昏暗的油灯下,林徽因身患严重的肺病,咳着血,也要和梁思成一起,把这部艰深晦涩的古代建筑天书,一点点啃下来,做校对,做注释。
这本书里,没有诗情画意,只有斗拱的尺寸、榫卯的结构、精确的计算。它代表了林徽因性格的另一面:极致的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沉责任感。当她抚摸着《营造法式》书页上的那些古代图样时,她触摸到的,是千年中华文明的脉搏。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是拜伦和雪莱无法给予的。它让那个写出《人间四月天》的才女,最终成长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建筑学家。
泰戈尔与莎士比亚:东方哲思与西方戏剧的交汇
当然,她的书架必然是包罗万象的。
泰戈尔(Tagore)的诗集肯定少不了。这位印度诗哲的来访,曾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文艺界的一件盛事,而林徽因正是那场盛会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她为泰戈尔做翻译,穿着印度纱丽出演他的戏剧《齐德拉》。泰戈尔诗歌中那种泛神论的、东方式的静谧与哲思,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咏叹,与林徽因骨子里的东方美学情趣是相通的。
而作为学习西方文学的起点,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戏剧集也必然在列。莎翁作品的博大精深、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任何一个有志于文学的人都无法绕过的丰碑。林徽因设计过的舞台,翻译过的剧本,无不透露出她对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深刻理解。
她的书架,就是这样一幅奇妙的图景。这边,是康桥的柔波,是拜伦的狂放;那边,是斗拱的榫卯,是《营造法式》的严谨。这边,是伍尔夫的独立宣言;那边,是泰戈尔的东方禅思。
这些书,共同塑造了一个复杂、多面、充满张力的林徽因。她既有诗人的浪漫与敏感,又有学者的坚韧与清醒。她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她的灵魂,就在这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淬炼得愈发光彩夺目。
所以,别再只盯着她的绯闻了。去看看她的书架吧。那里,才藏着一个女人最真实的灵魂地图。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