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十有八九,是那本绿油油封面的《科学》。
对,就是它。这套书简直就是我们这代人童年记忆里的一个神祇,一个图腾。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材,它是我童年的“第一实验室”,一个纸上的“神奇百宝箱”。阳光下泛黄的书页,油墨的特殊香气,还有扉页上自己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涂鸦……这些记忆碎片,现在想起来,都带着温度。

你还记得吗?用一个凸透镜,在太阳底下聚焦,小心翼翼地对着一张黑纸,看着那小小的光斑慢慢变亮,然后“噗”地一下冒出青烟。那一刻的激动,比现在抢到什么限量版球鞋都来得纯粹。还有那个用电池、小灯泡和电线做成的简单电路,当灯泡颤巍巍亮起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跟着亮了。我们偷偷把蚕宝宝养在铅笔盒里,就为了观察它吐丝结茧的全过程;我们把蚯蚓放在潮湿的泥土上,看它怎么蠕动,甚至……会残忍地想验证把它切成两段是不是真的能变成两条。
这些在大人看来或许有些“无聊”甚至“淘气”的举动,都是《科学》这本书赋予我们的勇气和好奇心。它没有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而是用一幅幅极其精美、写实的手绘插图,把复杂的原理掰开揉碎了,送到你面前。那些植物细胞的结构图,那些大气循环的示意图,画得比现在很多花里胡哨的PPT要清晰、生动一万倍。它教会我们动手,教会我们观察,教会我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去亲近自然,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所以,如果你的书架上只能留一本浙教版的书,那么,毫不犹豫,请把这个位置留给《科学》。它值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一代人科学精神的启蒙之光。
说完了理科的启蒙之神,咱们聊聊文科这边,那个经常被我们拿来垫桌脚的家伙——《思想品德》,后来好像改名叫《道德与法治》了。
这门课,说实话,小时候我们都有点……嗯,不那么待见。总觉得是说教,是大道理。但现在回过头去看浙教版的这套书,尤其是我陪着孩子重新翻阅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当年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抛开那些必须承载的教学任务,书里那些小故事,其实写得非常有水平。
它们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小明捡到一分钱”的模式化叙事。我记得有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具体情节忘了,但那种做了错事后内心的挣扎、坦白后的释然,通过几个简单的插图和对话,就传递得淋漓尽致。它在试图教会我们一些非常基础但又极其重要的事情:怎么和朋友相处,怎么尊重长辈,怎么面对自己的错误。长大后才咂摸出味儿来,那些看似说教的故事背后,藏着最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浙教版的编者们,其实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给我们塑造最早的是非观。所以,别小看这本“副课”教材,它的价值,可能要在你走出校门很多年后,才会在某个深夜加班回家的路上,或者在某个需要做出艰难抉择的瞬间,突然显现出来。
当然,浙教版的江山,绝不仅仅靠几本主科教材打下来。它的教辅和课外读物,才是真正让人觉得“可怕”的存在。
这里我必须重磅推荐“七彩语文”系列和“快乐读写”系列。
如果说课本是保证你营养均衡的主食,那这两个系列,就是那盘滋味无穷的……小菜?不,是满汉全席里的精致点心,甚至是佛跳墙级别的硬菜。我至今都觉得,我最早的文学启蒙,有一半的功劳要记在它们头上。
那个时候,我们的阅读资源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一本《儿童文学》全班传着看,一本《故事大王》能翻到卷边。而“七彩语文”和“快乐读写”,就像一个突然出现的宝库。它把全世界最好的儿童文学、散文、诗歌,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它让我第一次读到了那么美的句子,知道了原来文字可以像音乐一样有节奏,像画一样有色彩。它让我知道,世界不只有“小明”和“小红”,还有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有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孤独,有冰心笔下对母亲的深情,有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的感伤。
它不是那种粗暴地把文章堆砌在一起的读本,每一篇选文后面,都会有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写作手法的点拨,比如“学学作者是怎么描写颜色的”“看看这里的比喻用得多妙”。这些东西,就像一个温柔的向导,牵着你的手,带你走进了文学的殿堂。它没有告诉你“你应该这么写”,而是让你自己去感受,“原来还可以这么写”。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作文选都有用。
最后,我想跳出中小学教材的范畴,聊聊浙教版更“高阶”的一面。
如果你已经是个成年人,或者是个对文史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那么请务必关注一下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这里的浙教版,褪去了童年的稚气,换上了一副学者的深沉面孔。
比如他们的“浙江文丛”,系统梳理了浙江历代学术名家的著作,装帧典雅,校订精良,捧在手里就能感觉到那种知识的厚重感。还有他们出版的许多关于艺术史、地方史、哲学思想的专著,虽然不像畅销书那样铺天盖地地宣传,但每一本都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出版追求。
我曾经淘到过一本他们出版的讲宋代美学的书,作者是谁已经忘了,但书里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配上恰到好处的图片,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雅和精致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知识普及,而是一种审美体验的传递。
所以你看,浙教版,它不仅仅是一个出版社的名字,它更像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小时候,它用《科学》开启我们对世界的好奇;用《思想品德》教会我们对错;用“七彩语文”滋养我们的心灵。长大了,它又以一种更深沉、更厚重的方式,为我们提供精神的食粮。
它就像一个地道的浙江人,低调,务实,不张扬,但骨子里却透着一股精工细作的“匠气”。这份书单,与其说是推荐,不如说是我个人的一份记忆清单。每一本书背后,都连接着一段特定的时光,一种特定的心境。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知识体系的底色,甚至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如果你家书架的角落里还放着那么几本,别急着当废品卖掉,偶尔拿出来翻一翻,那里的墨香,或许就是你我精神上的“故乡”。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