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怎么说呢,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个世界。一个湿漉漉的,长满苔藓和记忆的马孔多小镇,直接在你脑子里拔地而起。我第一次读完,合上书,盯着天花板看了很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种感觉就像你站在历史的下游,看着上游浩浩荡荡冲刷下来的所有东西——荣耀、荒诞、爱情、乱伦、遗忘——它们最终都汇入你脚下这条名为孤独的河流,无声无息。这本书治好了我的“现实主义病”。它告诉你,现实本身就是魔幻的,命运的绳索错综复杂,人的挣扎既悲壮又渺小。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乱麻,去读《百年孤独》吧,你会发现,再混乱的人生,和布恩迪亚家族那一百年的折腾比起来,都显得……那么有秩序。
然后,你一定要去读余华的《活着》。如果说马尔克斯是把一个家族的百年魔幻塞给你,那余华就是把一个人一辈子的苦难,掰开了,揉碎了,血淋淋地摊在你面前。这本书,我建议你不要在深夜读,尤其是在你觉得生活有点难的时候。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到残忍。福贵这个人物,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被命运反复碾压的历史。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财富化为乌有,到最后只剩下一头同样年迈的老牛。可他,就是活着。不是那种打了鸡血、喊着口号的“坚强地活”,而是一种近乎麻木的、本能的、如同植物一般的活着。这种“活着”本身,就是对所有苦难最有力的反抗。读完你会明白,生命的力量不在于你能得到多少,而在于你能承受多少。它会让你对“活着”这两个字,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

从宏大的叙事和极致的苦难里走出来,我们需要看看自己的内心。这时候,我想把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递给你。这本书很薄,却重得能压垮你的书架。作者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一位心理学家。他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当人被剥夺到只剩下生命本身,甚至连生命都随时可能被夺走时,支撑他活下去的,究竟是什么。不是财富,不是地位,甚至不是希望,而是意义。是你为自己的生命所赋予的意义。弗兰кл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总还是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灵魂。当你在工作中感到迷茫,在人际关系里感到疲惫,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感到空虚时,请读读它。它不会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它会像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向导,带你向内行走,去寻找那个只属于你自己的,关于生命意义的火种。
找到了意义,我们再来聊聊我们的大脑是怎么“欺骗”我们的。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大脑的使用说明书,而且是那种会让你惊呼“原来我被自己骗了这么多年”的说明书。卡尼曼把我们的大脑决策系统分成了“系统1”(快思考,直觉)和“系统2”(慢思考,理性)。绝大多数时候,是那个冲动、爱走捷径、充满偏见的系统1在替我们做主。为什么我们总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为什么第一印象那么难以改变?为什么我们宁愿相信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也不愿相信一堆枯燥的数据?这本书会用无数个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把我们大脑里的那些“想当然”和“认知偏误”一个个揪出来。读它的过程,就像是给自己做一次彻底的思维CT。你会变得更谦逊,更审慎,在做重要决定时,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等一等,现在是我的系统1在说话,还是系统2?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变得更聪明的书,不是知识上的,而是思维底层逻辑上的。
最后,我想聊点美的。聊点语言本身能带来的那种,纯粹的、颤栗般的享受。请去读木心。随便哪一本,可以是《哥伦比亚的倒影》,也可以是《琼美卡随想录》。木心的文字,怎么形容呢?是那种浸透了古典风骨,又闪烁着现代才情的文字。他写景、写人、写物,寥寥数笔,意境全出,而且带着一种……怎么说,一种“看穿了一切之后的体谅和天真”。他的句子是有节奏和温度的。你读他写风,“风是贪婪的,因为它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会觉得风好像真的有了人格。你读他写生活,“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你会觉得再暗淡的日子里也透出了光。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语言越来越粗糙贫乏的时代,读木心,就像是给自己的精神做了一次顶级的SPA。它能唤醒你对汉语之美最原始的感知力,让你重新爱上我们自己的文字。
这些书,它们像坐标,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帮我定位自己,理解世界,也看清内心。它们无法直接解决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具体问题,但它们会改变你看待问题的方式。而这,或许是阅读能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