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本身就有点奇怪,不是吗?我们醒着的大部分时间,不都在劳动吗?无论是在格子间里敲打着一份天知道有什么意义的PPT,还是在流水线上重复着一个会把灵魂都磨钝的动作,又或是在外卖箱的催促声里和红绿灯赛跑。劳动,它就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是背景音,是我们每个月拿来续命的数字。可我们,却很少真正地去看它、想它。
所以,你要是问我推荐哪些关于劳动的书,我不会给你列一个干巴巴的、学术化的书单。没意思。我要给你的是一些能让你感到刺痛、能让你恍然大悟、甚至能让你半夜合上书,看着天花板开始怀疑人生的书。它们是工具,是镜子,也是战友。

一、 当头一棒,看见“附近”的真实
先从离我们最近的说起。
你可能没进过工厂,但你一定穿过工厂生产的衣服,用过它们组装的手机。那些“中国制造”的背后,是一张张什么样的脸?
去读吕途的《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这本书没什么花哨的理论,就是访谈,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口述。你会看到那些年轻人,怎么从乡村来到城市,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无情的机器。他们的梦想如何被磨损,他们的爱情和亲情如何在劳累和隔绝中变得脆弱。读这本书的感觉,不是猎奇,而是一种强烈的“镜像感”。你会发现,虽然场景不同,但那种被系统支配的无力感、那种对未来的迷茫,是如此相通。它把新闻里那个模糊的“农民工”群体,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和你我一样会痛会笑的“人”。
然后,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比工厂好点,至少体面,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那我劝你赶紧看看芭芭拉·艾伦瑞克的《我在底层的生活》( Nickel and Dimed )。
芭芭拉是个博士,是个作家,但她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隐藏身份,去当女服务员、保洁员、超市理货员。她想亲自验证一件事:只靠底层工作,一个人能不能活下去。答案,当然是不能。这本书就像一部极其残酷的真人秀,你会跟着她一起,感受那种永远算计着几块钱的焦虑,那种因为干不完的活而导致的身体疼痛,那种被管理者像防贼一样盯着的屈辱。它会让你彻底打消“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这种天真的幻觉。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生存体验,把经济学报告里冰冷的数字,还原成了滚烫的汗水和泪水。
二、 办公室里的“现代病”,你有吗?
好了,现在我们聊聊白领。我们这些所谓的“知识工作者”。
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如果明天消失了,世界根本不会有任何不同?你是不是每天都在处理一些邮件、表格、会议,感觉自己像个传声筒和复印机?
如果是,那你必须、立刻、马上,去读大卫·格雷伯的《毫无意义的工作》( Bullshit Jobs ),中文版大家更爱叫它那个直白的译名——《狗屁工作》。
格雷伯这个人类学家,简直是办公室人群的嘴替。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创造了大量“完全没有意义、不必要甚至有害的”工作。这些工作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某些人看起来很忙,或者为了填补某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读这本书的过程,你会不停地拍大腿:“对!对!我们公司那个XX岗位就是!”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明明技术进步了,工作时间却越来越长;为什么我们拿着还不错的薪水,却感受不到丝毫的价值感和幸福感。这本书会给你一种智力上的巨大满足和情感上的深刻共鸣,它告诉你:朋友,你觉得你的工作没意义,可能不是你的错,它可能真的就没意义。
看完格雷伯,如果你还想往深处挖一挖,可以接着看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飙聊的“附近”,那个概念,简直绝了。他说我们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远方宏大的东西(国际新闻、明星八卦),和最切身的自我,却唯独忽略了“附近”——你身边的社区、你每天打交道的同事、你楼下的邻居。工作,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工作,正在加剧这种“悬浮”的状态。我们像一颗颗原子,在巨大的系统里碰撞,彼此之间没有真正的连结。这本书不是直接谈论劳动的压迫,但它揭示了现代劳动方式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状态。它更像一张时代的X光片,帮你照出自己精神内耗的根源。
三、 换个高度,看看这台机器是怎么设计的
有时候,光感受痛苦是不够的,你得知道这痛苦从何而来。你需要一些能帮你搭建起精神脚手架的书。
别怕,我不会直接把《资本论》砸你脸上。我们可以从更易读的开始。
我强烈推荐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小册子不厚,但每一页都值得反复读。鲍曼告诉你,我们已经从一个“生产者社会”进入了一个“消费者社会”。在过去,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能“生产”什么;而现在,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能“消费”什么。穷人,在过去是劳动的后备军,而现在,他们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被排斥在主流生活之外。这本书会让你明白,为什么我们永远在追逐最新的产品,为什么信贷消费如此盛行,为什么我们明明不缺东西,却总有种不满足的焦虑。它把“劳动”和“消费”这两个我们生活最重要的侧面,用一根线给串了起来。读完你会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当然,如果你准备好了,还是要去读一点马克思的。别被那些刻板印象吓到。你可以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尤其是关于“异化劳动”的部分。你会惊讶地发现,一百多年前的文字,描述今天的我们,竟是如此精准。劳动本应是人的天性,是实现自我的方式,但它却变成了折磨我们的东西。我们生产的产品,我们自己消费不起;我们的工作过程,我们无法控制;我们与同事之间,是竞争而非合作;最终,我们感觉自己都不像自己了。这,就是异化。马克思不是什么神神叨叨的预言家,他是个医生,一个给我们的现代病,做出最早、最深刻诊断的医生。
四、 文学的力量,直击灵魂深处
理论是骨架,但真正能让我们记住和感同身受的,往往是故事。
如果要选一本描写劳动者尊严与苦难的巅峰之作,那只能是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大萧条时期,一群失去土地的农民,像被连根拔起的野草一样,被迫迁徙,去加州寻找虚无缥缈的工作机会。你跟着他们一家人,在破烂的卡车上,穿越整个国家。你会感受到饥饿、贫穷、歧视和剥削,能有多么具体。但你更会看到,在最绝望的境地里,人的愤怒和互助精神,能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书里那段关于银行是“怪物”的论述,那段母亲说“我们是永远不会被消灭的人民”的独白,隔着近一个世纪,依然能让你热泪盈眶。它告诉你,劳动者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不公抗争的历史。
最后,我想提一本有点特别的,乔治·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
我们都知道奥威尔写了《1984》和《动物农场》,但这本书是他早年的亲身经历。他在巴黎和伦敦最肮脏的底层,当洗碗工,过着流浪汉的生活。那文字里有一种粗粝的、诚实的、甚至有点自嘲的幽默感。他会告诉你,豪华餐厅后厨的污秽和混乱,远超你的想象;他会告诉你,饥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理感受。这本书没有《愤怒的葡萄》那么宏大悲壮,但它有一种浸入式的体验感,让你觉得你就站在那个油腻的、充满蒸汽的洗碗间里,和他一起咒骂着生活。
读书,并不能立刻改变我们的处境。它不能让你的老板给你加薪,也不能让你的工作变得更有趣。
但它能给你一双新的眼睛。
让你在日复一日的麻木中,重新获得命名痛苦的权利;让你在孤立无援的原子化状态下,找到跨越时空的共鸣;让你在被规训、被定义、被量化的劳作中,记起“人”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依然要读这些书的理由。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