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默认了女孩们的书架上,就该摆着那么几类特定的读物。但我总觉得,最好的书,压根不分什么男女。它就是直接砸向你灵魂的一块冰,管你是谁,都得被冻得一个激灵。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书,确实像是一面只有我们能看清全貌的镜子。它照出的那些幽微、纠结、那些被压抑的怒火和不为人知的狂喜,男人或许能看懂,但绝对不会像我们一样,看得心口发紧,看得热泪盈眶。因为那是我们的故事,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密码。

所以,如果非要列个单子,我不想给什么“女生必读TOP10”,那种东西太像标准答案了,没劲。我想聊聊几本曾经在深夜里,像个老朋友一样陪过我的书,它们有的给了我力量,有的给了我巴掌,但无一例外,都让我更看清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先说个生猛的吧,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
这套书,简直就是女性友谊的天花板,也是一部史诗级的“打脸”之作。它不是那种温情脉脉、手拉手一起逛街的闺蜜情,而是一种混杂着嫉妒、模仿、崇拜、轻视,甚至恨意的,几乎可以说是野蛮生长的共生关系,扎根在那不勒斯贫民区黏腻又混乱的土壤里。莉拉和埃莱娜,这两个女人,她们彼此成就,也彼此毁灭。她们的一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读它的时候,你会无数次在她们身上看到自己和最好朋友的影子——那种“我希望你好,但我不希望你比我好太多”的阴暗心理,费兰特写得太绝了,她根本不屑于粉饰太平,就是要把人性最深处的那些褶皱,血淋淋地翻出来给你看。看完了,你可能会对“闺蜜”这个词,有全新的、甚至有点惊悚的理解。但这就是真实,不是吗?
如果说费兰特是把女性关系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那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瓶中美人》,就是把一个年轻女性的内心世界,直接解剖给你看。
这本书读起来,会有一种窒息感。真的。那种感觉。主角艾丝特,聪明、漂亮、有才华,拥有看似光明的前途,但她就是不快乐。她感觉自己被罩在一个玻璃瓶里,外面的世界清晰可见,她却无法真正触碰,甚至连呼吸都变得稀薄。这种与世界的隔绝感,这种才华与自我怀疑之间的巨大鸿沟,我想,很多敏感的、对自己有高要求的女孩都体会过。社会告诉你应该怎样,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完美女性”,但你的灵魂在尖叫,说“不,这不是我!”普拉斯用她那刀锋般锐利的文字,把这种精神上的困境写得入木三分。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甚至有点压抑,但它能让你明白,你的那些“不正常”的感受,其实是被很多人感受过的。你不是一个人。
聊点能给人注入力量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本书我每年都会翻一翻。
别被它的书名骗了,以为是什么讲家居收纳的小册子。不,这是一篇革命檄文。伍尔夫用一种看似闲聊的、优雅又刻薄的语调,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一个女人想要写作,想要创造,她需要什么?一年五百英镑的收入,和一间带锁的房间。换到今天,就是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真的有种被闪电击中的感觉。原来我那些想要挣脱束缚、想要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和时间的渴望,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人如此清晰、如此坚定地喊了出来。她让我们看到,女性的创造力被压抑了几个世纪,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才华,而是因为我们连一张可以安静写作的书桌都没有。这本书,是所有渴望独立、渴望创造的女性的精神圣经。
如果说伍尔夫是精神上的灯塔,那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从泥泞里挣扎出来的样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塔拉出生在爱达荷州一个信奉摩门教原教旨主义的家庭,她从小不上学、不就医,生活在垃圾场里。她的人生,本该就是那样了。但她通过自学,一步步考上了大学,最终走进了剑桥,拿到了博士学位。这本书最震撼我的,不是什么逆袭的爽文套路,而是塔拉对自己过往那种决绝的切割。教育对她来说,不是镀金的工具,而是重塑灵魂的手术刀。它让她看清了原生家庭的荒谬和有毒,也让她付出了与亲人决裂的惨痛代价。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赋予你看世界的新视角,是给你选择离开的权利和勇气。如果你正对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处境感到迷茫和无力,去读读塔拉,她会告诉你,你的世界,可以比你想象的更广阔。
再来一个视角更宏大的,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战争中没有女性》。
我们习惯了历史由男性书写,战争是将军、元帅和英雄的故事。但阿婆(读者对作者的爱称)不。她花了几年时间,去采访几百位参加过二战的苏联女兵。她记录下的,不是勋章和战功,而是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充满质感的细节。是女兵们上了战场,第一件想扔掉的东西是高跟鞋;是她们如何在男性的军营里处理自己的月经;是如何在看到第一个死人时,吓得浑身发抖;是如何在战后,因为身上有伤疤、因为“见过太多死亡”,而被视为“不正常的女人”,难以嫁人。女性的视角,让冰冷残酷的战争,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的温度和痛感。这本书会彻底颠覆你对战争的认知,也会让你对“女性”这个身份,产生更深的敬畏。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它用一个恐怖的寓言提醒我们,女性的权利是多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倒退回深渊。比如张爱玲的所有小说,她对女性在爱情里的卑微、算计和苍凉,写得真是刻骨。
说到底,读书这件事,太私人了。我的“神作”,可能是你的“催眠曲”。但关键是,要去读。去那些文字构建的世界里,寻找共鸣,寻找答案,或者,只是寻找片刻的安宁。
别让任何人定义你的书单。去读那些让你发笑、让你哭泣、让你愤怒、让你彻夜难眠的书。那些能搅动你一池春水的书,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书。它们会像养分一样,慢慢地,让你长成一个更复杂、更有趣、也更有力量的女人。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