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必读书目推荐
没有一本书是“必读”的。生命是你自己的,不欠任何作者一本书的时间。但有些书,它们不是攻略,它们是锤子。在你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的时候,狠狠地给你一下,把你的世界观砸个粉碎。然后,你才能在废墟上,重建点儿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这张单子,不是“必读”,是“挨锤清单”。准备好了,就往下看。

1. 《活着》,余华
先从最狠的一锤开始。如果你觉得生活待你不公,觉得日子过得苦,去读《活着》。别看电影,先看书。那薄薄的一本,文字朴实得像地里的土,可每一个字都能榨出血来。
我第一次读它是在一个特顺遂的夏天,空调、西瓜、没心没肺。读完,我对着窗外的大太阳,愣是打了个冷战。福贵这老头,他没控诉,没呐喊,就那么平静地讲,讲他的亲人怎么一个一个地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那种平静,比任何声嘶力竭的哭喊都更有力量。它不教你什么大道理,它就是把苦难本身,赤裸裸地掰开给你看。看完你就明白了,我们今天抱怨的那些屁事,根本不叫事儿。能好好活着,喘着气,就是天大的福气。这本书,能给你一个面对所有操蛋事的情绪底座。
2.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如果说《活着》是把人往现实的泥土里按,那《百年孤独》就是把你拽进一个循环往复、绚烂又腐朽的梦里。
别被“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吓跑,也别去记那该死的家谱。你就把自己当成一个误入马孔多的醉汉,跟着布恩迪亚家族的狂热、情欲、战争和孤独,一路疯下去。猪尾巴的孩子,飞上天的美女,下个没完的黄雨……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那种宿命感,那种无论家族如何折腾,如何辉煌,最终都逃不过孤独这个终极诅咒的无力感。它让你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开创”和“突破”,可能只是在重复前人的老路。读懂了马孔多,你就读懂了某种根植于人性的,盛大又荒凉的循环。
3.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
这一锤,砸向的是你对“正常”的定义。
主人公默尔索,妈死了,他不哭。别人问他爱不爱女友,他说“大概不爱”。他杀了人,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太阳太刺眼”。在法庭上,人们审判的不是他的罪行,而是他的“不合群”,他的“冷漠”,他没有按社会规定的剧本去表演悲伤和忏悔。
这本书看得人头皮发麻。你会忍不住问自己:我们每天做出的表情,说出的场面话,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我们是不是都在扮演一个“正常人”?《局外人》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社会的虚伪和荒诞。它告诉你,当一个人彻底诚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时,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成了个“局外人”。这是一种可怕的自由。
4. 《1984》,乔治·奥威尔
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窒息的书。真的,物理意义上的胸闷。但你必须读。
它不是什么科幻小说,它是用极端的方式写成的政治寓言,是对我们当下现实最尖锐的警告。“老大哥在看着你”、“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些话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奥威尔在几十年前就预言了这一切:思想的钳制、语言的污染、历史的篡改、个体的消失。读《1984》的过程,就像被关进101房间,直面自己最深的恐惧。但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警醒,才能在温水煮青蛙的世界里,拼命让自己保持清醒。
5.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前面几锤都砸向内心和人性,这一锤,是砸向你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认知。
《人类简史》牛就牛在,它用一种“上帝视角”,或者说“外星人视角”,冷冰冰地审视我们智人这个物种。国家、宗教、货币、公司……这些我们赖以为生、甚至愿意为之献身的东西,在他笔下,都成了“想象的共同体”,是人类为了大规模协作而编造出来的故事。这本书会让你从沾沾自喜的“万物之灵”的宝座上摔下来,让你意识到人类不过是地球上一个短暂的、充满了偶然性的物种。这种认知上的祛魅,会带来巨大的思想自由。
6.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理想和现实,你怎么选?别急着回答,先看看斯特里克兰。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证券经纪人,突然有一天,扔下一切,跑到巴黎,一头扎进他那“该死的”绘画梦想里。他穷困潦倒,冷酷无情,抛妻弃子,像个被魔鬼附身的疯子。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这本书讲的不是梦想多美好,它讲的是,当一个人被真正的热情击中时,他可以变得多么可怕,多么纯粹。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在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然后就低头捡起了地上的“六便士”。斯特里克兰不是,他要的是月亮,六便士对他来说,连垃圾都不如。这本书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你究竟是在“生活”,还是仅仅在“生存”?
7. 《三体》,刘慈欣
中国人写的科幻,却给了全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
别把它只当成一个好看的故事。从“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开始,刘慈欣就构建了一个冷酷到极致的黑暗森林宇宙。在这里,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任何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都将被立刻清除。它把我们从地球这个小小的摇篮里拎出来,扔进了真正广袤、危险的宇宙深处。读《三体》,你会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渺小,什么叫宇宙尺度下的绝望和敬畏。它拓展的,是你的想象力边界。
8.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波西格
这本书的名字很怪,内容更怪。它既是一场横穿美国的摩托车旅行记录,又是一场深入哲学腹地的思想探险。
作者一边骑着摩托,一边思考着一个核心问题:良质(Quality)是什么?是古典的、理性的“技术”,还是浪漫的、感性的“艺术”?他试图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它在讲一种生活态度。如何在你拧螺丝、敲代码、做PPT这些具体而微的事情里,找到一种近乎于“道”的专注和愉悦。它教你如何在日常中修行,如何把冰冷的技术和火热的生命力结合起来。这本书,治愈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精神内耗。
9. 《我们仨》,杨绛
在经历了前面那么多宏大、沉重、冷酷的“锤打”之后,你需要一个柔软的港湾。《我们仨》就是。
这本书没有一句口号,没有一点说教。杨绛先生用她那平实、干净得像水的文字,记录了她和钱锺书、女儿钱瑗这个“我们仨”的家庭生活。那些日常的琐碎、相濡以沫的温情、走散失散的悲痛,都融化在字里行间。它让你看到,对抗世界一切虚无和荒诞的,最终极的武器,可能就是爱,是那个“人世间最单纯的梦”。在一个人的“古驿道”上,有这样一个“家”可以回,是多大的幸事。
10.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最后,把这本书送给所有还在路上,还在寻找自我的人。
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为了寻找终极的“道”,抛弃了所有。他当过苦行僧,跟随过佛陀,也曾沉沦于声色犬马,成为富商。他体验了所有,也抛弃了所有。最后,他在一条河边,从一个摆渡人的身上,领悟到了一切。这本书告诉你:智慧是无法言说的,道路是需要自己用脚走出来的。没有人能替你活,也没有人能替你开悟。你必须亲身去经历,去爱,去痛苦,去犯错,去失去,最终才能在万千河流中,听到那个独一无二的,属于你自己的声音。
这份清单,到此为止。去读吧,或者,忘了它。然后,去组建你自己的“挨锤清单”。这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