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要推荐什么“中考必读书目”那种功利的东西。分数当然重要,但人不是机器,不能只被分数喂养。初三的孩子,心里面其实挺复杂的,压力大,迷茫多,有时候对大人的世界有点反叛,有时候又极度渴望理解和认同。这时候读的书,得有点温度,有点深度,能往心里去。
先说说那些能给点“力量”或者“光亮”的书吧。杨绛先生的文字,我觉得特别适合。不是说她写得多跌宕起伏,恰恰是那种淡定、那种从容,特别能熨帖初三焦躁不安的心。《我们仨》读着暖,让人知道世间还有那样的情感;《干校六记》看着好像写苦难,但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不抱怨的智慧和韧性。在那种“全世界都在催你快点跑”的氛围里,读杨绛先生,就像被一只温柔而坚定的手轻轻扶了一下,告诉你:别急,慢慢走,也别怕。她不是鸡汤,她是熬了很久的老汤,有营养,滋润得很。

再来点“硬”一点的,不是知识点硬,是让你脑子转起来的那种。科普读物里,《时间简史》这种原版可能太难,但有好多很棒的青少年版或者解读版,比如《霍金讲宇宙》。哇塞,宇宙啊!当你被一张张数学卷子搞得头昏脑胀时,抬头看看星空,或者翻翻这样的书,突然觉得那些烦恼好像也没那么大了。它能帮你把视野拉远,看到更大的世界,激发起最原始的好奇心。别小看这种好奇心,它比任何死记硬背的力量都强大。再比如讲科学史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太厚重了,但像《万物简史》(布莱森那本),读起来特别有趣,各种冷知识,能让你惊叹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如此漫长又充满戏剧性。这些书,不是为了让你考试多拿分,是为了告诉你,课本上的知识点是怎么来的,我们人类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背后有无数人的努力、失败和灵光一现。
当然,不能没有文学。文学是什么?是人性的展览馆,是情感的共鸣器。初三的孩子开始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也开始经历自己的小情绪、小烦恼。读文学作品,就像找到无数个“同盟军”或者“过来人”。《杀死一只知更鸟》,经典吧?里面那些关于偏见、关于勇气、关于成长的探讨,现在读进去,感受可能比大人更深。芬奇律师的正直,斯科特的困惑,这不就是成长中一定会遇到的吗?还有像《小王子》,别觉得它是童话,那里面的孤独、寻找、责任、爱,成年人读哭,初三的孩子也能读出属于他们那个年纪的感悟。它会提醒你,那些“重要的事情”也许眼睛看不见,得用心去感受。
国内的呢?余华的《活着》,可能有点“沉重”,但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读福贵的经历,能让你看到生命的顽强,看到人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努力地“活着”。这不是贩卖苦难,这是在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韧性。也许读完你会觉得,自己现在遇到的那些困难,好像也不是那么天塌下来。还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点长,但如果能啃下来,那里面年轻人的那种挣扎、理想、爱情、命运的交织,太真实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他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努力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种劲儿,能感染人。会让身处象牙塔或者说考场“囚笼”里的初三学生,看看外面真实世界里的奋斗是什么样子。
别忘了,有时候也需要点“甜点”或者“调味剂”。不那么严肃的,能让你放松一下,同时又能有点启发。《围城》?可能需要点人生阅历才能完全懂那种讽刺和幽默,但钱锺书先生的文字本身就是享受。或者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比如毛姆的,或者国内一些作家的。短篇好啊,挤时间也能读完一个故事,不用担心“挖坑太大”没时间填。有时候一个精巧的短篇,带来的思考不比长篇少。
还有,我特别想推荐一些传记,或者以人为中心的纪实文学。读读那些伟大的人物是怎么走过来的,不是看他们的光环,是看他们遇到困难时怎么办,他们是如何选择的。比如《居里夫人传》,她对科学的纯粹的热爱,那种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研究的精神,比任何励志演讲都管用。或者看看一些艺术家的传记,梵高啊,贝多芬啊,他们如何在不被理解甚至饱受折磨的情况下,依然创造出了不朽的作品。这些故事,会告诉你梦想的分量,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和意义。
说到底,在初三这个特殊的节点,阅读不应该成为另一种负担,而应该是一个避风港,一个瞭望台,一个能量补给站。它让你在埋头拉车时,也能抬头看看天;在觉得孤独时,知道世界上还有无数颗相似的灵魂;在对未来迷茫时,看到无数种活着的可能性。读什么书其实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找到那些能跟你对话、能让你思考、能给你慰藉或者启发的文字。
别等考完再说,现在就挤点时间出来。每天睡前翻几页,午饭后歇一会儿看看。这些书,不直接给你分数,但它们给你的底气、你的眼界、你的心胸,会让你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它们是无形的盔甲,也是柔软的翅膀。初三的孩子们,去书里找找属于你们的宝藏吧。那些文字的力量,远超你想象。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