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不用说,经典。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真的能理解那个年代的艰苦和激情吗?我小时候读这本书,是因为爷爷奶奶讲了太多过去的故事,我能想象到那些画面,可现在的孩子呢?他们更多的是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触摸的是手机屏幕,了解历史的渠道是游戏和短视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精神当然值得学习,但现在的孩子,他们面临的挑战和保尔面临的挑战完全不一样啊!他们要面对的是内卷、焦虑、升学压力,是复杂的社交关系,是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用保尔的故事激励他们,会不会有点……脱节?会不会反而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钢铁”,不够坚强?

我记得我七年级的时候,最喜欢看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时候,每天晚上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书,看得津津有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那些侠义精神,那些爱恨情仇,简直让我如痴如醉。虽然家长老师都说武侠小说是“闲书”,但我认为,这些“闲书”反而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教会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责任。它们激发了我的想象力,让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书单里还有《骆驼祥子》。老舍先生的文字当然是好的,祥子的悲惨命运也的确让人唏嘘。但是,让七年级的孩子读《骆驼祥子》,是不是有点过于沉重了?他们这个年纪,应该多读一些充满希望、充满阳光的书才对啊!我总觉得,过早地让他们接触社会的黑暗面,对他们的成长未必是好事。让他们在童年时期,多保留一份纯真和美好,不好吗?
《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文章,犀利深刻,是毋庸置疑的。但说实话,鲁迅先生的有些文章,七年级的孩子未必能读懂。他的文字里有很多隐喻和反讽,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体会。硬逼着他们读,可能只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恶感。
《西游记》,这个倒是没什么意见。孙悟空的形象,永远充满活力,永远能吸引孩子们。而且,《西游记》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和冒险精神,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是,仅仅读《西游记》是不够的,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挖掘《西游记》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七年级必读书目,不应该只是“经典”,更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应该多一些能够激发他们想象力、培养他们创造力、提升他们审美能力的书。可以是一些科幻小说,可以是一些童话故事,可以是一些历史故事,甚至可以是一些漫画作品。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经典名著不好。只是,我觉得应该用一种更灵活、更开放的态度,去引导孩子们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发现自己。
想起我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被家长逼着读书。他们总是说:“这本书很有用,你一定要读。”结果,我读得昏昏欲睡,一点也没记住。后来,我自己开始读书,是因为我真的想读。我想知道那些故事,我想了解那些人物,我想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
所以,我觉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书,而是怎么读。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乐趣,要让他们主动去思考,要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自己。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必读书目之外,增加一些选读书目,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或者,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读书会,让孩子们一起讨论、分享阅读心得。甚至,我们可以邀请一些作家、学者,来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
总之,我们要用一种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去引导孩子们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快乐,找到方向,找到自己。毕竟,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生活方式。
这份书单,我觉得,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调整。真正的阅读,不应该是硬塞给孩子的“任务”,而应该是他们主动探索的“宝藏”。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朋友的孩子,特别喜欢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他每天都沉浸在凡尔纳的世界里,想象着海底探险、环游地球的场景。他的父母也很支持他,经常带他去科技馆、博物馆,让他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与其让孩子们死记硬背那些“经典名著”,不如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热情和天赋。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七年级,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飞翔,自由地探索,自由地成长。
希望这份2024最新公布的必读书目,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书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