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翻到《彼得潘》这本书,不记得是几年级了,大概是小学中高年级吧,那时候课外书不多,能找到一本带着点奇幻色彩的,简直是宝贝。封面是什么样的都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那个穿着绿衣服的男孩,总是飞着,身边跟着小叮当,小小的,亮晶晶的。当时读,嗯,怎么说呢,就是觉得刺激呗!跟着他们去永无乡,打虎克船长,藏在树洞里,跟美人鱼玩。那些情节,像万花筒一样转啊转,全是冒险和新奇。不会长大的男孩,多酷啊!谁想长大啊,长大得多没劲!要上学,要写作业,还要听大人唠叨。飞起来多好!在屋顶上起飞,像一阵风一样掠过高楼,直接冲向那颗最亮的星。
可是,那时候读,好多东西其实是读不进去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意识到。比如彼得潘那种……那种捉摸不透的遗忘。他会忘了 Tinker Bell 曾经为他差点死去,会忘了温迪他们最终会离开。这种遗忘,在小时候看来,也许只是故事的推进,是这个角色“奇怪”的地方。长大了再看,哇,那简直是这本书最沉甸甸的地方。他不是真的忘了,他是选择了不记住,或者说,他太沉浸在“现在”的永恒里,以至于“过去”和“未来”都成了模糊不清的背景。他拒绝长大,也拒绝那些和长大相关的记忆、责任和失去。

你说几年级读最合适?恐怕没有一个“最”字能概括。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看到的是纯粹的冒险和童真,是飞翔的自由,是海盗和印第安人的游戏。那是故事的表层,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他们可能不会去想,为什么彼得潘那么害怕被触碰?为什么他害怕被爱得太深?为什么他总是在温迪他们最需要他的时候,飘忽而去?
到了高年级或者初中,叛逆期可能隐隐作祟的时候,再读《彼得潘》,也许会对温迪的“妈妈”角色感到一丝不解甚至抵触,会觉得彼得潘的自私有点让人来气。但同时,他们可能也会开始触及到“长大”这个词带来的隐痛。学校里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都在提醒你,你正在不可逆转地奔向一个不再是永无乡的世界。这时候读,书里那种对童年的留恋,对时间流逝的无声抗议,可能会在他们心底激起小小的涟漪。哦,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不想长大啊。那个永远飞着的身影,是不是也代表着我们心里那一点点对现实的不甘?
更大了,到了高中甚至大学,再回头翻《彼得潘》,那感觉又完全不一样了。你已经彻底告别了童年,甚至少年时代也渐行渐远。永无乡成了回不去的远方,成了只有在梦里偶尔造访的幻境。这时候,你看到的是 J.M. Barrie 藏在故事深处的那抹挥之不去的忧伤。彼得潘的孤独,温迪的无奈,虎克船长对时间的恐惧(那个追逐他的鳄鱼肚子里的时钟,“tick-tock, tick-tock”的声音,像不像生命倒计时的催促?),这些都变得无比清晰,甚至有些刺痛。你会开始思考,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获得,还是失去?我们为了长大,到底遗忘了多少珍贵的东西?记忆真的会消失吗?还是只是被我们故意藏了起来?
所以,你说几年级必读?我觉得,“必读”这个词,对于《彼得潘》这样的书,有点微妙。它不是一本只需要理解情节的书,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和人生体验去碰撞的书。如果只是固定在某个年级,当成任务一样去读,去回答几个标准问题,多可惜啊!它里面那些关于成长、选择、爱、遗忘、孤独的复杂性,恐怕在没有经历过一些人生的波折和感慨之前,是很难真正体会到的。
或许,《彼得潘》不应该是几年级的“必读”,而应该是一辈子都可以重读的“选读”。在不同的年龄,它会给你展示出不同的面貌。小时候,它是绚烂的冒险故事;长大一点,它影影绰绰地提醒你告别的inevitability;彻底长大了,它变成一面镜子,让你直视自己心里那个不愿、或不敢、或早已“长大了”的彼得潘。
我甚至觉得,有些孩子,如果太早、在他们还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永无乡里的时候,就让他们去读这个故事,去理解彼得潘的忧伤和孤独,去理解 温迪最终的回归和妥协,会不会太残忍了点?会不会过早地给他们灌输了成长的代价?
当然,每个孩子不一样,他们的心是那么广阔又神秘,你不知道哪一页,哪一个句子,会触动他们心尖儿上的哪根弦。也许某个孩子,虽然年纪小,却天生就带着一丝对时间的敏感,对分离的不舍。他读懂了彼得潘藏在笑容背后的那一点点 寂寞。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彼得潘是几年级必读书目?我倾向于认为,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应该是,当你心里 准备好去倾听那个飞翔着的男孩的故事时,当你对长大这件事开始有了 困惑、有了憧憬、有了抗拒时,当你回望自己的来时路,发现有些东西已经 永远地留在了永无乡时,那时,就是你读(或者重读)《彼得潘》的最好时机。它更像是一个人生阶段的隐喻,而不是某个固定年级的课程表安排。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吧,让那一片羽毛,在他们的心里飘落,轻盈又沉重。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