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教育部这份2022年的小学生必读书目推荐,当时刚出来那会儿,我在朋友圈里就刷到不少讨论,有夸的,有吐槽的,更多的是那种家长之间交换情报的紧张感——“快看,这回又要买多少书了?”那种焦虑,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儿。不过,我个人嘛,对于这份名单,还是挺上心的,毕竟家里也有个正念小学的小家伙,虽说“必读”这俩字儿听着有点儿吓人,但仔细瞅瞅,里面不少书,确实是值得孩子们翻翻的。
这份推荐目录,你打开来看,涵盖面挺广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门别类。有经典的童话故事,比如安徒生啊,格林兄弟的那些,虽然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但不得不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总有它打动人心的力量。我记得小时候,奶奶给我讲《海的女儿》,哭得稀里哗啦,那感觉,现在想起来还鼻子发酸。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教会你善良、勇敢,它更像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关于想象力、关于情感的种子。

当然,除了那些老朋友,名单里也塞进去了不少现代童书。这倒是让人眼前一亮。那些脑洞大开的故事,画风奇特的绘本,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王子公主,更多的是贴近孩子真实生活的视角,或者干脆就是打破常规的奇思妙想。我翻了几本,嘿,不得不承认,有些大人看了都觉得有趣。比如那本讲情绪的,不是板着脸告诉你什么是生气、什么是高兴,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情绪。这比说教管用多了,真的。
科学启蒙类的书,也是这份推荐的一大亮点。不再是枯燥的科普课本,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者通过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插画,把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科学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孩子。比如讲昆虫的,不是给你一堆学名,而是带你走进它们的微观世界,看看蚂蚁是怎么搬家的,蝴蝶是怎么破茧而出的。这不光是增长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负担。
历史文化类的书也在推荐之列。这块儿,我觉得特别重要,但也特别难讲好。毕竟,让小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比登天还难。但这份名单里挑选的一些书,试着换了个角度。比如不是一本正经的讲朝代更迭,而是通过某个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描写,甚至是一些关于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小知识,一点一点渗透进去。让孩子们知道,哦,原来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我们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这不光是知识积累,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啊。
这份书目,还有不少是关于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的。怎么跟同学相处?怎么面对挫折?小小的生命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这些问题,有时候大人都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开口。而这些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们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去理解爱、善良、责任。我记得有本书讲友谊的,看了之后,我儿子突然问我:“妈妈,是不是朋友之间,就是要互相帮助?”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
当然,任何一份推荐名单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有人会觉得有些书太浅了,有人会觉得有些书太深了。有些书,可能孩子压根儿就不感兴趣。这都很正常。阅读这事儿,本身就挺私人的。强扭的瓜不甜,强塞的书也读不进去。我觉得这份名单的意义,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方向,一个起点。它像是一个导航仪,告诉你,这片阅读的海洋,有这些不错的岛屿,你可以去看看。但至于最终选择哪座岛,怎么去,停留多久,那还是得看孩子自己的兴趣和节奏。
作为家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陪伴。不是把书丢给孩子,然后就万事大吉了。而是陪他们一起翻书,一起讨论书里的故事,甚至一起演演书里的角色。我儿子最近迷上了一本讲动物的书,我们就一起去动物园,对照着书里的插画,找找现实中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这种亲子阅读的时光,比任何“必读”的要求都来得珍贵。它不仅仅是让孩子爱上阅读,更是增进了亲子关系。
而且,别忘了多样性。这份名单固然重要,但视野不能局限于此。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书籍,书店里琳琅满目的新书,都是孩子们探索的对象。鼓励他们去自由选择,去广泛阅读,而不是死磕着这份名单不放。也许孩子会对某一个领域的书情有独钟,比如恐龙,比如宇宙飞船,那就顺着他们的兴趣去,给他们找更多的相关书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阅读上,再恰当不过了。
最后我想说,阅读从来不是一场比赛,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它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一件滋养心灵的事情。这份教育部推荐书单,与其说是“必读”,不如说是“建议读”或者“可以读”。它提供了一个参考,一个可能性。而真正把书读进去,读出味道来,还得靠孩子自己的心,靠大人的引导和陪伴。别让这份名单变成又一个压在孩子和家长头上的负担。让阅读,回归它最纯粹的样子:发现,成长,快乐。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