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刚开始是抵触的,谁愿意放学回家还要啃那些厚厚的、字又小的书啊?作业都写不完。而且有些名字听起来就老掉牙,《海底两万里》?听着还行,有冒险,但那《水浒传》,光看开头那些拗口的句子,就想犯困。然而,一旦你真的翻开了第一页,熬过了最初那一点点儿生疏感,嘿,有时就着了魔了。
我记得,《鲁滨逊漂流记》。当时觉得,哇,这人怎么这么倒霉?一个人扔在荒岛上,啥都没有。可慢慢看下去,那种从零开始,一点点儿搭窝棚、找吃的、甚至驯养动物的劲儿,简直燃爆了!尤其造船那段,造好了发现搬不到海里,那种懊恼,简直跟我考试看错题,努力半天白费了一样的心情。它让你知道,生存是件多不容易的事,一个人也能爆发出那么大的能量。当然,现在回过头看,里面有些对“野蛮人”的描写,嗯,时代局限性,得批判着读。但当时,它就打开了你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一个人能力的重新评估。

还有《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简直是初中生叛逆、冒险的教科书啊!上课不好好听、跟朋友瞎混、半夜溜出去、装死看别人反应……哈哈,哪个青春期小孩心里没偷偷干过或者想过点儿出格的事儿?汤姆这小子,虽然不“乖”,但他真实啊。他的小聪明、小狡猾,他的仗义(对哈克),他对贝姬的懵懂情感,不就是我们那时候的样子吗?读着他的故事,你会觉得,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别扭,这么喜欢瞎折腾。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给了你一种心理上的宽慰,告诉你青春期那些小九九,挺正常的。
然后是那些有点儿沉重的。比如《雾都孤儿》。奥利弗那小小的身影,在肮脏、冰冷的伦敦街头,被各种坏人欺负。那段描述济贫院生活的文字,读着心都揪起来了。那种绝望,那种对善良的渴望,对光明的追寻,太触动人了。它让你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苦难,有那么多不公平。你开始思考社会、人性,不再只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小世界。这种震撼,是很持久的。它在你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让你开始关注那些不幸的人。
再来说说《西游记》。这个不用说了吧,从小看到大。但初中再读,会读出不一样的东西。不再是看猴子打妖怪的热闹。你会看孙悟空的不屈和孤独,猪八戒的小私心和真实,沙僧的默默无闻,唐僧的执着和有时令人恼火的迂腐。你会看到取经路上那些九九八十一难,其实是人生磨砺的隐喻。那些光怪陆离的妖怪世界,又何尝不是现实的投射?权谋、贪婪、情欲……都在里面。它是一本超级有层次的书,热闹是给小孩子看的,门道得慢慢咂摸。初中读,至少能让你开始品出点儿“门道”的滋味。
当然,不是所有“必读”都那么顺利地进入你的世界。有些书,比如《简·爱》,当时可能就觉得,这女主怎么这么拧巴?动不动就跑?跟罗切斯特先生那段感情戏,有点儿看不太明白大人的世界。可过几年再读,才品出简·爱身上那种独立、自尊的闪光点。她在那个年代,敢于追求平等的爱,不向金钱和地位低头,那种精神力量,太了不起了。初中读,也许你只看到了故事,没看到灵魂。但没关系,有些书就是这样,它在那里等着你,等你长大一点点,等你有了更多经历,再去和它重逢。
还有像《繁星·春水》。冰心的诗,短小,但很有韵味。有时候读着读着,会突然被一句戳中。那些对母爱、对童年、对自然的吟咏,在青春期的躁动里,像一股清泉。让你想起最初的纯粹,想起那些已经被遗忘的、小小的美好。它让你知道,除了外面世界的喧嚣和复杂,心里还可以有一块儿地方,是留给温柔和宁静的。
这些书,它们不是枯燥的课本,它们是活生生的世界。它们在你眼前展开一幅幅画卷:荒岛的烈日、伦敦的雾霾、梁山的风雨、火焰山的炙热,还有古老宅邸里的秘密、小镇上的闲言碎语。它们让你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英雄、恶棍、智者、傻子、受害者、反抗者。它们给你看人性的高尚,也毫不遮掩人性的丑陋。
读这些书,不一定是为了考试,更不是为了炫耀读过多少本。它是为了让你在那个懵懂、敏感、充满变化的年纪,有一个精神的寄托,有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有一个与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人对话的机会。它们帮你构建最初的价值观,让你知道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坚持、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它们就像一个个坐标点,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时不时还会被你回想起,用来定位自己,或者仅仅是,提供一份温暖的慰藉。初中必读名著?嗯,它们更像是初中那段青涩时光的BGM,有时候听着有点儿跑调,有时候听着又韵味十足,但它们构成了那段岁月里,很重要、很私密的一部分。别抗拒它们,去翻开,去感受,去和它们碰撞。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