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当我第一次听到“边城”被列为高一必读书目时,心里咯噔了一下。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那文字干净得像湘西山涧里的溪水,带着股子灵气,也透着一股子哀愁。问题是,高一啊?那个年纪的孩子,真能咂摸出味儿来吗?
你让我回忆一下,我读《边城》是什么时候?好像不是高一。可能是大二,或者是工作后某个下雨的午后。记不清了,但这恰恰说明,它没有在那个兵荒马乱、焦头烂额的高中时代,像《项脊轩志》或者《药》那样,刻骨铭心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因为要考。它是在一个相对放松、更能静下心来的时刻,不期然地走进我的视野的。

高一嘛,唉,想想就觉得累。那时候我们满脑子塞的是什么?函数、几何、物理公式、化学反应,还有古文的实词虚词、英语的完形填空。整个世界被压缩成一张张试卷,时间被切割成四十五分钟一节课,然后是晚自习、周末补习班。效率、分数、前途,这几个词像紧箍咒一样念叨在耳朵边。你让他们去读《边城》?读那个发生在湘西一个叫茶峒的小镇,那个时光仿佛静止、连风都带着温柔和忧伤的地方的故事?
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守着一条渡船,日复一日。生活简简单单,但又饱含情意。那座白塔,那些河边洗衣的妇人,端午节的龙舟比赛,还有傩送和天保两兄弟对翠翠那份青涩又真挚的喜欢。整个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没有大起大落的命运波折,只有一种淡淡的、如水一般的流淌,以及那份最终未能圆满的遗憾。
这种静,这种淡,这种慢,在高一那个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半用的年纪,会不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甚至,会不会被视为一种负担?就像把一幅水墨丹青挂在了一个摇滚乐现场,不是说画不好,而是环境不对,心境不对。
我担心的是,对于大部分高一的学生来说,《边城》会不会沦为又一个“为了考试而读”的任务?他们可能会去网上搜搜主要人物关系,背一背故事梗概,也许老师会带着分析一下沈从文的写作特点——优美、含蓄、充满诗意,对,这些词他们能记住,能写在试卷上。但小说里那种人性的纯朴、那种自然的和谐、那种命运的无常以及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忧伤,他们真的能体会到吗?那种“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开放式结局所带来的余味无穷和一丝惆怅,对于习惯了明确答案、追求效率的孩子来说,是不是有点难以捕捉?
别忘了,高一的孩子正好处在一个青春期躁动、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又缺乏阅历的阶段。他们可能更容易被情节跌宕、人物个性鲜明的作品吸引,比如金庸的武侠,或者一些现代都市小说,甚至是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这些作品能直接点燃他们的某种情绪,满足他们对未知、对力量、对情感的直接渴望。而《边城》,它的美太内敛了,需要你放慢脚步,需要你沉淀心绪,需要你用心去感受。高一的孩子,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闲暇和心境呢?
当然,你也可以说,正因为高一的生活太喧嚣、太功利,才更需要《边城》这样一部作品来洗涤心灵,让他们看到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情感表达,另一种不被物质和效率绑架的可能。这话说得漂亮,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如果这本书的阅读被量化、被考核,那么它本身的诗意和美感,会不会在应试的压力下消磨殆尽?
就像一道精美的法式甜点,需要慢慢品尝,需要细细感受原料的层次和味道的融合。但如果你让一个饥肠辘辘、赶着去下一场考试的人,匆匆忙忙地把它塞进嘴里,他感受到的可能只是甜腻或者奇怪,而不是惊艳和享受。
我不是说《边城》不配作为经典被阅读。恰恰相反,它绝对是一部杰作,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绕不开的一座山。它描绘的那个即将逝去的湘西世界,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种文化的回望。它的语言之美,更是值得反复品味和学习的。
问题只是出在“高一”和“必读”这两个词的组合上。是不是有些书,更适合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去相遇?或者说,是不是有些经典,应该作为推荐阅读,让有兴趣、有时间和有心境的孩子去自主选择,而不是成为强制性的任务?
我觉得,与其在高一囫囵吞枣地完成一个“必读”任务,不如等学生们稍微成熟一些,心智更开阔一些,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和体验之后,再去读《边城》。那时候,他们或许更能理解翠翠的懵懂,爷爷的辛劳与慈爱,渡船的象征意义,以及那个纯朴世界面临的冲击。那种淡淡的感伤,也许只有经历了些许离别和失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重量。
当然,也许会有那么一部分早慧的或者对文字天生敏感的孩子,在高一就爱上了《边城》,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我还是有些担忧。担忧这本书的美被辜负,担忧他们的阅读热情被损耗。
所以,边城是高一必读书目吗?从经典的文学价值来说,它当然配得上。但考虑到高一学生的普遍认知水平、阅读习惯以及巨大的学业压力,我个人觉得,把它放在“必读”的位置上,时机和方式可能都还需要商榷。或者说,如果真的要必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去用心感受,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这才是最关键、最棘手的问题。毕竟,阅读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让人更爱生活、更懂情感、更懂得美吗?如果“必读”反而让这些都变得工具化、模式化,那是不是有点南辕北辙了呢?
也许,就像书中等待归来的人一样,《边城》也在静静地等待着,等待一个恰好的契机,等待一颗准备好的心,去真正地遇见它,而不是被匆忙地瞥一眼。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