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几个字——部编本初中必读名著——当年啊,那感觉,怎么说呢?有点像接到一张任务清单,而且是那种看了就觉得“哎呀,真得读吗?”的任务。那时候,书本跟作业是划等号的,尤其前面还缀着“必读”俩字,分量噌噌就上去了。厚厚的,排在那儿,《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一排看过去,只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怎么快速读完交差。
可现在回头看,那些书,那些当年被硬塞进脑子里的故事,它们真不是白读的。它们像一颗颗石子,不是投进水里就算了,是沉下去,慢慢改变了水底的地貌。当年囫囵吞枣的,过了这么多年,那些字里行间的人影儿、声响儿、味儿,时不时自己就冒出来了。

就说《西游记》吧。当年读,多半冲着孙猴子去的。那家伙,无法无天,七十二变,筋斗云一翻就是十万八千里,多带劲儿!看着他大闹天宫,打妖怪,一路上的降妖伏魔,简直就是冒险故事顶配版。至于唐僧的啰嗦,八戒的贪吃好色,沙僧的默默无闻,可能没那么上心。可现在再想想,这师徒四个凑一块儿,本身就是一出大戏。谁没点儿私心?谁没点儿胆怯?谁又没有点儿坚持?那本不是单纯的神话故事,是把人心肺腑都剖开给你看了。孙悟空的“傲”和“忠”,猪八戒的“俗”和“真”,沙僧的“讷”和“韧”,唐僧的“善”和“执拗”……哪一个不是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自己身上,多多少少有点儿的影子?当年读是热闹,现在读,品出的是世道人心,是那股子活了几百年的精气神儿。
然后呢,就得提那个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哎呦,这本…重。真重。不是书页重,是心口压得慌。当年读的时候,可能就记住祥子很惨,买车,丢车,再买车,再丢车,最后彻底垮了。一个“惨”字,概括了所有。但那背后的东西,那种旧社会的黑暗,那种个体在强大命运和环境面前的无力感,那种一点点希望被一点点磨灭的绝望…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真能读懂那份儿透彻心凉吗?可能不太能。可那份压抑,那份喘不过气的感觉,是实打实留下了。现在再想,祥子的故事,其实是无数个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挣扎的缩影。他的沉沦,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人被压弯了腰、压垮了脊梁的真实写照。老舍先生的文字,太扎心了,像刀子,慢慢割开现实给你看。那股子北京味儿,那雨,那车厂子,那吃人的社会…现在想起来,画面还清晰得很。
从老舍的泥里爬出来,突然掉进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那感觉,简直像换了个星球。从沉重的现实一下跳进奇幻的、未来的世界。诺第留斯号,多酷啊!藏在海底,神秘莫测。尼摩船长,复杂的人物,有仇恨,有智慧,有孤独。当年坐在教室里,心思早跟着尼摩船长潜下去了。看那些海底的奇景,那些科学的设想,简直觉得未来就在眼前。那时候,现实多无聊,考试啊,排名啊,可书里…书里是另一个宇宙。凡尔纳的想象力,真不是盖的,他把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对科学的浪漫设想,都写活了。读完就觉得,哇,世界这么大,海洋这么深,还有这么多东西等着去发现!那本书,是好奇心的启蒙,是探索精神的火种。
你说为什么要读这些部编本初中必读名著?考试?那是表面的。这些书,它们像一个个入口,通向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心。《格列佛游记》的讽刺,《童年》的辛酸,《朝花夕拾》的怀旧与批判,《红岩》的坚韧与信仰……每一本,都带着作者独特的视角,折射出那个时代或那个主题的光芒。它们是地基,是底色。当年不懂,现在才慢慢咂摸出点味道来。
很多人说,当年是硬着头皮读的。对,我也是。那时候,书是任务,是负担。可现在呢?偶尔翻翻,嘿,读出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了。小时候看《西游记》,就看猴子打妖怪。现在看,能看到师徒几个的纠结,看到人性的复杂,看到佛道儒的影子。一部书,活了好几百年,就是因为它够深,够真。看《骆驼祥子》,能理解到那份绝望不仅仅是祥子个人的,是时代烙印。看《海底两万里》,依然会惊叹于凡尔纳的想象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尼摩船长身上那种深刻的悲剧感。
所以啊,别小看那些当年让你犯困、让你头疼的“必读名著”。它们在你生命里种了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谁知道呢?但它在那儿,总归是件好事。它们是你跟过去、跟文化、跟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连起来的那根线。扯一扯,你能感觉到另一端的重量和温度。它们给了你一个底子,认识这个世界,理解人性,甚至,找到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方向。这些名著,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或者手机里,等着你去重逢,等着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出不同的味道来。那不是任务,那是馈赠。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