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头一次接触《封神演义》具体是几年级,老实说,记不太清了。肯定不是被老师拎出来划重点、背段落的时候。大概是在哪个亲戚家翻到的那种纸张泛黄、油墨味儿重的小人书,或是偷偷瞄了几眼电视台演的改编剧。那时候懂什么呀?就觉得好玩!姜子牙那个老头儿怎么就一直倒霉?哪吒踩个风火轮嗖一下就上天了,胳膊腿还能长回来?杨戬有三只眼,孙悟空在他面前都得吃瘪?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法宝,什么金砖啊、混天绫啊、九龙神火罩啊,名字念起来都带着一股子仙气儿和杀气。那会儿的世界观,可不就是被这些东西硬生生掰开,原来故事还能这么讲!不是只有打仗,不是只有谈情说爱,还可以是神仙跟神仙打,跟妖怪打,跟凡人也打,打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法力无边。
现在回过头来看,《封神演义》写的是个啥?是西周伐商的王朝更迭?表面上是。但骨子里,它更像是一场洪荒时代的神魔大阅兵。阐教和截教,这两大道家体系下的庞然大物,因为殷商气数已尽、周朝将兴这个契机,倾巢而出,为了各自的“道”也好,“劫数”也罢,不死不休地缠斗在一起。这期间,人间的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不过是这场宇宙级博弈中的棋子或背景板。它不像《西游记》那样有明确的师徒取经目标,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波诡云谲地玩弄权谋兵法。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本土神话体系的雏形,把我们熟悉的很多神仙(比如玉皇大帝、各路星君)的“上岗过程”给“合理”地编排了一遍。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是怎么来的?去翻翻《封神演义》就知道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部内容丰富、想象力爆棚、文化内涵深厚(虽然有点驳杂)的书,为什么不能成为孩子们在某个特定年级必须要读的书呢?
怕迷信色彩太浓?《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不是更多更具象吗?怕血腥暴力?削骨还父、剜肉还母的情节是挺震撼,但哪个古典小说没有点惊悚情节?《水浒传》里的杀戮一点不手软吧?《红楼梦》里人性的幽暗和悲凉难道不压抑吗?这些都进了推荐书单,甚至必读书单,怎么到了《封神》这儿,就得绕道走了?
我觉得,这可能是对孩子们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的低估,也可能是教育者自己觉得这部书不好讲,难把握尺度。你总不能把书里的各种符咒法术当科学讲吧?但你可以讲,这是我们民族浪漫主义想象力的极致体现啊!你可以讲,姜子牙的坎坷和坚持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你可以讲,纣王的昏聩和妲己的魅惑是如何加速了一个王朝的衰亡;你可以讲,哪吒的桀骜不驯和最终的莲花化身是怎样一种成长和救赎;你可以讲,杨戬的沉稳和强大代表了道家修炼者的理想境界。这些人物,每一个拎出来都能做一堂生动的人物分析课。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不都是孩子们可以思考和共鸣的东西吗?
而且,《封神演义》里藏着太多的文化基因和语言梗了。你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出处吗?知道“脑后见腮”是形容谁的吗?知道“封神榜”到底是什么意思吗?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文化底色的一部分,它们像碎片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思维习惯里。不读原著,你接收到的信息永远是二手的、不完整的。
要我说,《封神演义》应该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接触。不是非要读原著,可以先看改编得当的青少年版,或者精彩的绘本。让孩子们先被故事本身、被那些奇妙的神通和法宝吸引住,让想象力的种子先种下去。等到初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都上来了,就可以尝试读原著了。那时候,他们看到的就不只是热闹了,他们会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因果,会隐约感觉到背后那股冥冥之中的天命力量。到了高中,甚至大学,再回过头来读,你可能会从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这部书在中国神话史、道教文化史、小说发展史上的位置,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批判。
所以,“封神演义是几年级必读书目”这个问题,与其纠结具体是几年级,不如先问:它应不应该是必读书目?我的答案是:应该!而且迫切需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故事,它提供的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一种属于我们民族的想象力,一种跟历史跟神话对话的途径。
别让孩子们只知道奥特曼打小怪兽,只知道漫威宇宙 DC世界。我们的文化根脉里,也有一座璀璨夺目的神话 宇宙,等着他们去探索,去继承。什么时候能让《封神演义》像《西游记》一样,堂堂正正地摆在孩子们的课桌上,成为他们必须去翻开的一页?我翘首以盼那一天。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