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那时候的阅读,多半带着点儿功利色彩。不是真的喜欢,而是知道老师要考,考试要写,读后感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于是,《西游记》不再是那个充满奇幻冒险的动画片,而是变成了“章回小说”,得搞清楚每回的主要内容,记住那些法宝的名字,还有各路妖精的来历。《水浒传》?天哪,一百单八将!光是记名字和绰号就够让人头大的,“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鲁智深”……脑子里一团浆糊,分不清谁是谁,故事也觉得血腥暴力,当时的小脑袋瓜可消化不了那些江湖恩怨、兄弟情义的复杂味道。就觉得,一群人,打来打去,造反,就完了?哪有奥特曼打小怪兽来得痛快直接!
印象最深的还是《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文字,怎么说呢?就像隔着一层雾看花,知道是花,却看不真切它的颜色、纹路。里面的《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现在回过头看,那是多么鲜活、多么有温度的文字啊!充满了童趣、回忆、以及先生特有的那种犀利和温柔并存的情感。可在初中那个年纪,哪懂这些?只觉得“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有点儿意思,那个关于蛇的传说有点儿吓人,至于字里行间透出的批判、对故人的怀念,对往昔时光的追忆,完全get不到!读的时候,眼睛在字上溜达,心却早就飞到九霄云外,想着下午的球赛,或者隔壁班那个偷偷喜欢的姑娘。读后感?那就是一场文字的煎熬,绞尽脑汁挤出几句干巴巴的“表现了……揭露了……赞扬了……”的标准套话,自己都觉得假,可老师似乎就爱看这个。

还有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啊,祥子,一个多让人心疼又让人觉得“活该”的人物。当时读,觉得他太笨了,攒点钱,买车,车被抢了,再攒钱,再被骗……怎么就这么倒霉呢?命运对他太不公平了!可同时又觉得,他怎么就不能变通一下呢?死心眼儿!那会儿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变成最后那个样子,人不人鬼不鬼的。现在再想,那不是一个人的悲剧啊,那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把人压榨到变形、扭曲的故事。他只是想靠自己的力气,堂堂正正地活下去,可就连这么卑微的愿望都实现不了。老舍先生的文字,京味儿十足,读起来带着一股子京腔京韵的画面感,特别能把你拉进那个老北京胡同的氛围里。但这感觉,也是很多年以后才慢慢品出来的。
外国文学那块儿,《海底两万里》大概是少数能激起一点兴趣的。尼摩船长,鹦鹉螺号,神秘的海底世界……想象力倒是够丰富,冒险元素也挺足的。比起那些描写真实生活的书,这种带点儿科幻色彩的更容易抓住青春期躁动的心。《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也算有趣,逃学、冒险、荒岛求生,满足了一点儿逃离现实的幻想。但这兴趣也常常止步于情节本身,至于作者想表达什么,人性啊,自由啊,个体与社会啊,这些宏大叙事,基本上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留下啥印记。
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怎么说呢,太细腻,太温柔,太……像耳语。当时觉得,哎呀,这写的是啥呀?短短几句,全是些小情绪、小感慨。跟同学私下里还偷偷嘲笑过,“这不就是流水账嘛!”或者觉得太矫情,“妈妈呀,小舟呀,星星呀……”现在大了,再读,才能体会到那种纯粹、那种干净、那种对爱和自然的歌颂,字里行间透出的赤子之心。但这份体会,是跨越了懵懂少年期,经历了更多人情世故后才有的。
《名人传》,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名字响亮,故事听起来也挺励志。但读的时候,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那些伟人的苦难、奋斗,好像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他们为艺术、为理想奉献一切,可当时的我,更关心的是如何提高数学成绩,如何不再被英语老师点名。那种超越俗世的追求,那时还理解不了,或者说,理解了也觉得难以效仿。
《爱的教育》,名字听着很温馨,但读起来……有点儿像心灵鸡汤,而且是那种年代久远、略显说教的鸡汤。每个月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一个故事,告诉你要善良、要正直、要勇敢、要爱国……道理都懂,可堆砌起来,就觉得有点儿腻歪,不够生动,不够有力量。《童年》呢,高尔基写的,苦难啊,灰暗啊,看完觉得生活真不容易。但对于一个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来说,那种彻骨的寒冷和绝望,其实是很难真正体会的。顶多是感到压抑,然后赶紧翻篇,去看点儿轻松愉快的。
你看,这就是我回忆里的初中必读书目。不是一份光荣榜,也不是一份罪状单,它就是那个年代,摆在我们这些半大孩子面前的一堆书。有些被囫囵吞下,有些被咬了几口就丢在一边,有些甚至根本就没翻开几页,光靠着课上的讲解和网上的摘要混了过去。这很真实吧?谁敢说自己把每一本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完了,还写出了多么深刻的感悟?那样的同学肯定有,但绝对是少数派。
可神奇的是,即使是囫囵吞枣,即使是带着抵触情绪,这些书还是在我们心里留下了点儿什么。《西游记》让你知道世界很大,妖魔鬼怪各种样,取经路不容易,需要团队,需要坚持;《水浒传》让你隐约感受到什么是江湖,什么是兄弟义气,什么是官逼民反;《朝花夕拾》呢,也许让你记住了“百草园”那个充满野趣的地方,或者对鲁迅这个名字不再只是课本里那个严肃的画像;《骆驼祥子》,可能让你第一次对“命运”这个词有了模糊的概念,知道了生活可以很艰难,人可以很脆弱;《海底两万里》,是不是让你偶尔抬头看看星空,或者低头想想海底,觉得未知世界充满诱惑?
必读书目,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引子,一个邀请。它把你带到一个个不同的世界面前——古代的中国,近代的老北京,遥远的海底,战乱的俄国……推开一扇扇门,让你窥探一下门里的风景。至于你愿不愿意走进去,在里面停留多久,看到多少更深的东西,那完全取决于你当时的心境,你有没有被触动,有没有生出好奇心,有没有那个闲情逸致去慢慢品味。
现在回想,我很感激有这份书单,尽管当时充满了抱怨。它像一粒粒种子,在我还没完全开垦的心田里随意地撒下。有些种子,当年就发了芽,长出了好奇和兴趣;有些,沉睡了很多年,直到某个瞬间,因为经历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突然被唤醒,破土而出,然后你惊奇地发现,“噢,原来这本书当年写的是这个!”
所以,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面对这份书单,别把它当成负担。它不是让你把书里的每一个字都背下来,而是给你提供一个起点。去翻开它,去感受它,去跟书里的人物对话,去体验那些你未曾经历的人生。也许你会发现一本爱不释手的,也许你会觉得某本枯燥乏味,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开始了这段旅程。别怕读不懂,很多书,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你不断成长的。它们会一直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你,等你准备好了,等你带着新的眼睛、新的心,再次翻开它们。那感觉,完全不一样。就像多年后,你重新走过一条老街,发现曾经忽略的风景,看到曾经不懂的人情世故。
这些书,是时间的印记,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个人成长的阶梯。它们在那里,不是为了难为你,而是为了在你人生的底色上,描绘出更多层次、更丰富的色彩。所以,去读吧,用你的眼睛,用你的心,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那个书中的世界。
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