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水浒传》,虽然暴力场面不少,但那些绿林好汉的仗义、反抗,那种被逼上梁山的悲壮,很能触动少年心里的那种“不平”吧?林冲的雪夜上梁山,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些故事片段本身就自带画面感,读起来酣畅淋漓。可能里面的很多价值观需要辨别,但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人性的复杂,它是很好的一个窗口。
再说外国的,《海底两万里》!ジュール・ヴェルヌ(儒勒·凡尔纳)这位老爷子的脑子是怎么长的?一百多年前就想象出了潜水艇“诺第留斯号”,那个神秘的尼摩船长,海底世界的奇观……哇,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震撼。读它,不是为了学科学(当然里面也有不少知识点),而是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探索精神的向往,这种感觉太宝贵了。它能把你从方寸的书桌前一下子拽到深邃的海底,看见荧光鱼,看见沉船,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任何短视频给不了的。

《鲁滨逊漂流记》,一个人,一座孤岛,怎么活下去?这简直是最好的生存教育小说!从最初的绝望到慢慢建立自己的小王国,种地、养羊、造房子,那个过程极具启发性。它告诉你,面对困境,抱怨没用,得动手,得思考,得坚持。而且,鲁滨逊的孤独,遇到“星期五”后的转变,对文明和野蛮的思考,这些都很有深度。
当然,不能只读大部头。像《小王子》(Le Petit Prince),薄薄一本,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小时候看觉得是个童话,长大了看,字里行间全是哲理,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驯养,关于重要的事情眼睛是看不见的。那朵玫瑰花,那个狐狸,到现在都是很多成年人心里柔软的部分。初中时候读,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但它种下了一颗种子,关于纯真,关于看到事物本质的种子。
还有高尔基的《童年》(Детство),那种苦难的童年,外祖父的残暴,家庭的矛盾,但主人公阿廖沙依然保持着一颗敏感和善良的心。读这样的书,能让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们知道,世界很大,有各种各样的生活,能学会同情和理解。它很真实,有时候读着会觉得压抑,但那种生命的力量,又非常动人。
别忘了历史类的。不是枯燥的教科书,是那种有故事、有细节的。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原文可能难啃,但有很多白话或者选段版本,人物传记写得太绝了!项羽的悲壮,刘邦的市井气,刺客列传里的侠肝义胆……读历史,不是为了背时间线,是为了看人性,看过去的选择如何影响未来,看宏大叙事下个体的命运。这能帮孩子建立更广阔的视野。
然后,要给文学留点位置。像奥·亨利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结尾常常有个意想不到的逆转,读着特别有意思。莫泊桑的《项链》那种对虚荣的讽刺,也是直击人心的。这些短篇小说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但每一篇都能嚼出点味道来。它们是语言的艺术品,能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原来故事可以这么讲!
说真的,书单这种东西,列出来容易,难的是怎么让孩子愿意去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考试加分,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被书里的世界勾住魂儿。所以,《哈利·波特》这样的畅销书,《饥饿游戏》这样有话题性的书,也完全可以。先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觉得书是好玩的,有吸引力的。有了兴趣,再去引导他们读那些“有价值”的书,水到渠成。
阅读啊,不是线性的,不是打卡式的。可能这一阵子迷上了历史,下一阵子又钻进了科幻。没关系,广泛涉猎很重要。遇到一本喜欢的书,就深读,反复读,甚至去查相关的背景资料。遇到读不下去的,先放一边,也许过几年再捡起来,感觉就不一样了。
所以,初中必读书目?在我看来,没有绝对的“必须”,只有强烈推荐和值得尝试。给孩子提供一个书单,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开放的态度,告诉他们,阅读是一件自由的、快乐的旅程。书海浩瀚,总有一艘船是为他准备的。关键是,得上船。别让那些推荐书目变成孩子的负担,而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