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绝对是沟通宝典!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能够有效地化解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将非暴力沟通概括为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先说观察。我们常常会把观察和评价混淆在一起,比如评价对方“你太懒了”,其实这并不是观察,而是你基于“他今天没有洗碗”这个观察作出的评价。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是如实地表达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夹杂着个人评判。

接下来是感受。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我们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我感到很失望”,而不是“我觉得你不在乎我”。前者是感受,后者是想法。
第三步是需要。我们的感受是由未被满足的需要引起的。比如你感到失望,可能是因为你需要对方的关心和重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才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
最后是请求。非暴力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明确地向对方提出请求。注意,请求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是含糊不清的。例如“我希望你以后能多陪陪我”,就不如“我希望你每周能抽出两个晚上陪我吃饭”来得具体。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用更平和、更有效的方式与人沟通。它不仅适用于亲密关系,也适用于职场、社交等各种场合。强烈推荐给想要提升沟通技巧的朋友们!
第二本:《思考,快与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这本书中,将人脑的思维方式分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直觉思考系统,它快速、自动、无意识,就像我们看到1+1=2时,不需要思考就能立即得出答案。而系统2则是理性思考系统,它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例如计算17×24。
卡尼曼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系统1和系统2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例如,我们更容易被生动的、具体的例子所说服,即使这些例子并不具有代表性,这就是系统1在起作用。而当我们需要做出重要的决策时,则需要调动系统2进行理性分析。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也提醒我们警惕各种认知偏差。例如,锚定效应、框架效应、损失厌恶等等。了解这些认知偏差,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这本书内容丰富,需要慢慢消化吸收,但是相信我,它绝对值得你反复阅读!
第三本:《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他将心理学和哲学结合起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书名“少有人走的路”指的是自律之路,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成长之路。
派克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充满痛苦和挑战的。逃避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而直面问题、承担责任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他提出了“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指的是为了长远的目标,放弃眼前的诱惑。例如,为了保持健康,我们需要控制饮食、坚持锻炼,即使这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和牺牲。
承担责任指的是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不要抱怨环境,也不要责怪他人,而是要从自身寻找原因,积极地解决问题。
忠于事实指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认清现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保持平衡指的是在不同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工作和生活、个人和集体、理性与感性等等。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人生是一场修行,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自我,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它不像其他鸡汤书那样给你灌输积极的思想,而是直面人生的痛苦和挑战,并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你提升自我、找到人生方向的书,那么《少有人走的路》绝对值得一读。
这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都提供了宝贵的 insights,希望我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65yunshebao.com/book/3740.html